詁
【源】 见《氏族博考》(16)、《合璧事类》(17)。《元和姓纂》云:诂非古,今无传,恐即古姓也(17)。
【源】 见《氏族博考》(16)、《合璧事类》(17)。《元和姓纂》云:诂非古,今无传,恐即古姓也(17)。
读音:Huǒlǔlá【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火鲁刺氏(13)。【变】 亦作〔火里刺〕(13)。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和尔拉〕(24)。【人】 元宪宗后为火鲁刺氏,见《元史类编》(399)。
读音:Púgǔlǐ【源】金时女真人姓(71)。 【变】至清改称博和哩氏,为满洲八旗姓(23,24)。 【望】陇西(7)。
读音:Zhōnglǐ【源】 彝族姓(375)。
读音:yòu【源】 ①春秋时晋屠击统率右行之将,因氏(6,7)。宋邓名世按:左公子之后为左氏,则右氏亦右公子后,《元和姓纂》以为右公氏,故取屠击为证(7)。 ②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右氏,见《路史》(17)
读音:Dòudòuwāilái【综】 台湾土著姓。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赛夏族之原有姓, 豆 豆 哇 来 之 意 为 豆 类, 后 改 姓 豆(65)。
读音:Bǎigāo【源】 唐虞时之姓(60,62)。历史上极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唐、虞时之姓。” 唐,指唐尧,即帝尧;虞,指虞舜,即帝舜。未详其他。《中国姓氏大全》
读音:Jù【源】 见《康熙字典》(62,63,80)。【布】台湾台中(68,261)、天津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多此姓: 阳泉、晋城、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
读音:Nánxiāng【源】 春秋时晋国高士隐于南乡(故城在今河南淅川东南),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4,7,9,12)。【变】 后改为南氏(17)。【人】 南乡槐,汉时羽林左监(1,12)。历史
读音:Qūpī《姓氏词典》 引 《楷书新编百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tài shǐ【源】 ①春秋时齐太史子馀之后。以官为氏(7,12,21,60)。②春秋时蔡仲之后有太史氏,见《路史》(60,62)。【望】 齐郡(17,62,418)。【布】 北京、辽宁沈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