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ái

白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其中一支源于姬姓。春秋时秦国有大夫白乙丙,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即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另一支源自芈姓。为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人,即河南白姓。二是以地名为姓氏。古代“南夷”有“白民之国”,唐在此地置白州(今广西博白一带),国人以地名为氏,称为白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满族的白佳氏进入中原后遂改为姓白。

战国时,河南白姓迁入陕西等地。秦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山西。魏晋南北朝时期,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唐时,白仲后裔白温徙居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为白姓迁洛阳始祖,其后代散居于河南各地。五代时期,白姓迁居南阳,形成白姓南阳郡望。宋元时期,有白姓迁至南方。明初,白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

白姓历史人物有白起,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相传老妇都能听懂。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白崇禧,国民党桂系将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人称“小诸葛”。1949年时迁往台湾。

白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七位。


【源】 ①相传为炎帝之臣白阜之后,见《姓考》(17)。白阜为神农通水脉,见《元命苞》,当为白姓之始(60)。②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齐之公族)之子白乙丙,白乙丙之后为白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5里之杜邮亭),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7)。《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白乙丙为姬姓,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少子,误(26)。③系自芈姓。楚平王太子建,建生胜,春秋时楚惠王封胜于白邑(故城在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以邑为氏(12,17,62)。④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9)。⑤上党白氏,源出北魏河西胡及山胡,即《周书》上所指稽胡族(70),为匈奴一支(242)。⑥西域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原居白山(70,78)。龟兹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人之入关始于西汉,被置于龟兹,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北。⑦以地为氏。唐置白州(故治在今广西博白),即《逸周书》所云白民之国(60,62)。⑧唐时突厥人有白姓(242)。唐南郡王白元光,原突厥人,其后以白为氏,见《北县氏族略》(69)。⑨唐时吐谷浑人有白姓(60,242)。⑩唐时羌人有白姓,见《通鉴》(242)。⑪万州白氏,其先为波斯国人,唐时留居中国万州,有以白为氏者(242)。⑫西夏人姓(95)。⑬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生时月白如昼,时人谓白为察罕,因名之,元仁宗赐姓白氏。又,明赐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均姓白氏(24)。⑭清满洲镶黄旗有白姓,世居抚顺(23)。清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苏特氏、拜音哈喇氏、那塔拉氏、齐义氏等后均有改姓白者(180,181)。⑮清蒙古镶黄旗有白姓(259)。辽宁岫岩县巴尔虎蒙古族亦有白姓(183)。今蒙古族姓。⑯基诺族中以“不拉”开头的氏族,汉姓一般为白氏(223)。⑰新疆锡伯族巴雅尔氏,汉姓为白,拜二氏(201)。⑱明时云南临安府阿迷州部旧村(在今开远境)巡检司土巡检,清云南临安府宗哈、瓦遮寨(今元阳东)土寨长,猛弄寨(在今元阳境)土寨长均姓白,哈尼族(253)。今哈尼族姓(137)。⑲清时云南开化府布旧(在今文山南)土舍、明时归化(今云南彝良境)司土司、明时云南元江府因远罗必甸(今元江西南)长官司副长官均为白姓,彝族(253)。今彝族姓(130,380)。⑳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179)。㉑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其汉姓均为白(198)。㉒云南金平拉祜族之黄苦聪人怕透氏,汉姓为白(134)。㉓云南金平芒人度朱厄氏族,汉姓为白(157)。㉔鄂伦春族白依尔氏,汉姓为白(190)。㉕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195)。㉖台湾土著(65)、佤(161,162)、东乡(211)、苗(115)、布依(133)、回(176)、土家(387),保安、羌、朝鲜等民族均有白姓。【变】 唐庄宗赐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姓李。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守李可久,原姓白,李为赐姓。又,隋时匈奴人、兰、利二州总管陈永贵,原姓白,陈为赐姓。均见《五代史》(60,62)。【望】 南阳、太原(17,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65%。【人】 白善,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族,楚将(61)。白整,北魏时并州刺史,河西匈奴人(242)。【它】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白川,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用汉姓白氏(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一并收载。其源不一:① 《姓氏考略》 注引 《元命苞》 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②《唐书·宰相世系表》 云: “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 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③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 “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 (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④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 转引 《魏略·西戎传》 曰: “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⑤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 注 “白亚” 云: “历史上的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 皆引作 “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⑥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 云: “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 《逸周书》中云 ‘白民之国’。” 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 “南夷”。⑦据 《五代史》 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 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 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⑧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 载: 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⑨或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州姓氏录》载: 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者。⑩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 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 “”,或取其汉意而以 “” 为姓; 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 “” 而为单姓。(11)鄂伦春族有白依尔 “哈拉” (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而为单姓。(12)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 (女) 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 “白腊”,则男孩或名 “白腊腰”; 女孩则名 “白腊吕” (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 “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 “” 而为姓。(13)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14)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氏、伯佳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而为姓。(15)土族之白姓,则由 “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 “巴颜-孔” 之首音谐“” 以为单姓。(16)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一、二音节促读谐 “” 字而为姓。(17)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 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 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 “” 音,谐其音近之汉字 “” 而为姓。《元史·世族表》 云:“伯笃那丁 (按: 那,或作 ‘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 (按: 此说与⑧《续通志·氏族略》 所载略同,惟解说不同。姑兼收。)或称: 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鲁丁(按: 鲁,或作“”) 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 “” 为 “”,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18)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一音bó,亦为现行姓氏。

战国时秦有大将白起; 唐代有大诗人白居易;元代有散曲作家白朴。

猜你喜欢

  • 读音:Féng【源】 ①系自归姓。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见《世本》(4,11,21)。②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支孙食采于冯城(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因以为氏(9,11,12,17,60)

  • 橋牛

    读音:Qiáoniú《姓氏词典》收载,其据《简明中国通史》注云: “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舜之先族桥牛氏。”或作“��牛”舜祖,颛帝之玄孙。 是乔、 桥、侨、

  • 读音:zǒng见《姓苑》。

  • 读音:Zhā【源】 楂一作樝,见《姓氏考略》(60,63)。一说,与查同,见《古今姓氏书辨证》(7)。《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 “系楂姓分族。” (按: 樝或谓春秋

  • 读音:Chǒu【源】 见《千家姓》(15,21)。汉时司徒掾侴连,本姓俞,见《汉书》(17,60)。一说,侴即字之变体,见《正字通》。疑侴系妞氏所改(26)。【变】 亦书作〔侴〕。【望

  • 读音:guǐ【源】 ①相传黄帝臣容区(一作臾区)封于鬼国,以国为氏。商有鬼侯,即九侯,漳浦(故治在今福建漳浦),有鬼侯山,是其封域(11,17,60)。 ②相传鬼方国(故城在今贵州境内)之后,以国为氏

  • 读音:Jiá【源】黄帝臣鵊治之后,见《姓谱》(15,17)。《姓氏词典》 据《康熙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黄帝臣有鵊治。 当为姓之始。”

  • 挖饒時

    读音:Wāráoshí【综】 傈僳族氏族名,以鱼为原始图腾,傈僳语鱼为挖饶时。亦作〔鹅饶息〕、〔敖扒〕、〔旺扒〕、〔旺渣扒〕等。世居云南怒江地区。汉姓为余(148,149,150)。

  • 窮扛尼

    读音:Qióngkángní【综】普米族姓。汉姓为杨、胡(145)。

  • 張許

    读音:Zhāngxǔ【综】 当系张、许两单姓所合成。台湾屏东有此姓(6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