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ī

戚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孙姓。春秋时卫武公后裔孙林父,受封于戚邑,其支庶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

秦汉之际,戚姓落籍于鲁西南。东汉至魏晋,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形成东海郡望,并在魏晋南北朝时繁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时期,戚姓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居住。唐末五代,戚姓徙居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两宋时期,戚姓繁衍的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如今,戚姓在全国均有散居,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为多。

戚姓历史人物有戚夫人,汉高祖姬,即戚姬。生子刘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高祖死,吕后专权,遂惨死。戚同文,北宋著名学者,与范仲淹一起创立高平学派。戚文秀,宋代著名山水画家,其画《清济灌河图》技艺极为高超。戚继光,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为兵家所重视。

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三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为氏(6,7,12,17,60)。②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8,17)。③明赐元人博多姓戚名斌(24)。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⑤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168)。⑥蒙古(344)、回(380)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三省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65%。【人】 戚鳃,汉初以都尉守蕲城,以中尉封临辕侯(6,7,1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吴川,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白、苗、土家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俱收载。郑樵注云: “卫大夫食采于戚,因氏焉。其地在卫州顿邱。”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 云: “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按:“” ,《姓氏词典》称: “春秋卫邑。今河北开县北七里有古戚城。”今河北并无“开县”,今四川有之,春秋卫国势力不至于此。依郑樵所注,戚地当在今河南清丰县西。)

古有贤者戚子,著书; 汉代有戚鳃,临辕候; 唐代有戚逍遥; 宋代有戚维,建隆登科; 明代有戚继光,抗倭名将。

猜你喜欢

  • 读音:Wěi/Woei【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 鄂托郭忒

    读音:tuōguōtè【综】 清时驻防察哈尔正红旗、镶红旗中均有鄂托郭忒氏(259,260)。又,清驻防察哈尔镶红旗中有郭托郭忒氏(259),〔郭托郭忒〕似即鄂托郭忒之异译。

  • 悦代

    读音:Yuèdài《姓氏词典》引 《魏书》收载,其注称: “北魏有悦代大那。”未详其源。

  • 抵顧

    读音:Dǐgù【源】 彝族姓。属武拉家支(375)。

  • 吴利蘇

    读音:Wúlìsū【综】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呼尊泰之妻为吴利苏氏(260)。

  • 仇泥

    读音:Qiú’ní《姓氏词典》引 《姓解》收载,其注云: “即仇尼氏。”

  • 巨無

    读音:Jùwú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觿》亦收,未详其源。或云: “即巨毋氏”。

  • 读音:yè以邑为氏。(见《风俗通》)

  • 達者

    读音:Dázhě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为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段才

    读音:Duàncái【源】 见《中华姓府》(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