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āng

【源】 ①张、王、李、赵,黄帝赐姓,见《风俗通》(1,60)。黄帝之孙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以为氏,见《广韵》(11,21)。②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其人,字张侯,以字为氏,自此晋始有张氏(12,60)。③秦末韩国姬良,因谋刺秦始皇未遂,避难改姓张,即汉留侯张良(89)。④三国时魏国张辽,原姓聂(62,91)。⑤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姓(60,62)。⑥晋时南皮张氏出自东鲜卑乌丸族(70)。又,南安张氏出自乌桓人(242)。⑦晋时西河张氏出自匈奴屠各部人(70)。⑧晋时上党张氏出自匈奴羌渠部,属羯族。张乃羌渠之谐音,以部为氏(70)。⑨五代时后晋太原张氏出自突厥人(242)。⑩唐时太原张氏出自回鹘人(242)。⑪五代后晋时沙陀人有张氏(242)。⑫唐时契丹奚人有张氏(242)。⑬金时女真人颜盏氏、赤盏氏(亦作石盏、食盏)、温迪罕氏、兀撒惹氏等,汉姓均为张(71)。⑭西夏人姓(95)。⑮汉武帝时几将侯张陷,系朝鲜人,见《汉书》(242)。清高丽人姓,共四派,出易州、望京、开州、碧汉等地(23,260)。今朝鲜族姓。⑯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开平、辽阳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爱义氏、罕楚氏、彰锦氏、扎库塔氏、颜扎氏、赫舍哩氏、扎拉哩氏等后均有改姓张者(180)。今满族姓。⑰清蒙古八旗治良匡氏,后居于辽宁岫岩县,汉姓为张(183)。⑱清湖广永顺地区土司张姓始于明朝(72)。⑲明、清时云南临安府猛丁寨土寨长张姓,系哈尼族(253)。又,哈尼族苟角氏汉姓为张(137)。⑳明、清时云南土司多张姓,多系白族(253)。㉑傈僳族以獐为原始图腾的拉饶时氏族,汉姓为张(150)。㉒佤族司岗尔特氏汉姓为张(161)。㉓景颇族张木氏、嫩木皆氏,汉姓均为张(166,168)。㉔基诺族普西氏汉姓为张(223)。㉕达斡尔族扎莫氏汉姓为张(189)。㉖辽宁沈阳锡伯族札��哩氏汉姓为张(433)。㉗台湾土著(65)、犹太人后裔(179)、苦聪人(227)、京(104)、侗(104,113)、苗(115,117,135)、水(124)、彝(127,128)、白(138)、阿昌(142)、纳西(152)、裕固(198)、鄂伦春(191)、土(195)、拉祜(203,226)、土家(175,387)、藏(104)、蒙古(255)、瑶(225)、仫佬(112)、保安、东乡、布依、回、羌、俄罗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魏郡、蜀、南阳、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汲郡、河内、高平(17,69,418)。【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08%,仅次于李、王两姓,居全国第三。北方地区张姓多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张姓在省人口比例中均高于8%(但陕西省不足7%)。绝对人数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4省为最多,约占全国汉族张姓人口36%。【人】张仪,战国时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游说六国连横事秦名闻天下(61)。【它】①台湾张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张间、长脆、长口、长泽、长冈、长野、长田、安长、长谷川等。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全部恢复张姓(65)。②台湾土著中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迫使用日本姓野间、有川等者,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重新选姓,均改为张姓(65)。


现行最常见姓氏。据有关部门统计,张姓系我国现行最大姓氏之一,总人口在一亿以上,分布几遍全国各地。汉、满、蒙、回、鲜、壮、京、黎、水、苗、怒、白、彝、羌、土、侗、布朗、纳西、土家、布依、赫哲、仫佬、仡佬、拉祜、景颇、阿昌、基诺、哈尼、门巴、锡伯、东乡、撒拉、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据《风俗通》 注云: “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②又,其注引 《唐书·世系表》 云: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 ③郑樵注云: (张氏) 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仕韩,此即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 (按: 弧星,《姓氏词典》引作“张星”,误),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世,《姓氏词典》 引作 “”),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此以字为氏,系出解氏。④或为高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张浩,辽阳人,本姓高氏,东明王之后。曾祖霸,仕辽为张氏。” ⑤或为蒙古族人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 “明赐元人姓名: 哈喇尼敦曰张善; 藏布曰张志义。”⑥或以地名为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国为氏》: “金特嘉氏,其先世居张皇堡,尝以张为氏。”此以地 (国) 为氏,出自女真族。⑦清代高丽族亦有张姓,散处易州、望京等地方。见 《清通志·氏族略》。⑧或为满族姓氏所改: 清代满族之爱义氏、罕楚氏、彰锦氏、扎拉哩、扎库塔、颜札、赫乌里等多个姓氏或改为张氏。⑨或为韩氏所改。汉张良,本韩公族,避秦难改姓张。⑩ 《姓氏考略》 据 《方舆纪要》 注云: “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龙佑那,白族之先。《中国人的姓名·白族》亦载: “三国诸葛亮赐仁果九代孙龙佑那张姓。”(11)《三国志·魏志》载: 魏将张辽,本姓聂,改为张氏。(12)《中国人的姓名·白族》又载: 唐赐南诏国大首领将军乐进求张姓。乐进求,本无姓,后为张乐进求。(13)彝族之张姓,则由“都卑普” (蜂族)、“对素普” (鸟族)、“薄以鱼普” (虎族)、“阿鲁普“(獐族)、“那普” (黑族) 等所改,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族》。(14)羌族之张姓,则由 “耶给” 所改。本为人名,汉意 “獐子”,以名为姓,盖取其汉意 “獐” 之音,谐以汉姓 “” 而得。(15)土族之张姓,则由 “姜加·孔”、“姜加·阿寅勒” 所改。土族语“姜加·孔”,意为姜加人; “姜加·阿寅勒”意为姜加村,后或取其首音 “”,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或作 “”) 而为单姓。(16)赫哲族之张姓,由则 “” 字音讹而得。或称: “张凯喜本不姓张,民国初年在登记他祖父的名字时,执笔人认为其祖父的名字语音太长,不好写,便以其祖父的官名‘瞻仁大人’ 的第一个 ‘瞻’ 改写成 ‘张’。”(17)苗族之张姓,今贵州之台江一带有分布,由万姓所改。(18)阿昌族之 “”姓,则出自 “喇准”; 或称汉张姓融入阿昌而为 “喇准” 氏。(19)基诺族之张姓,分布於云南之景洪,由 “谢也撒”所改。(20)锡伯族之张姓,则由张佳氏所改。(21)东乡族之张姓或始自大湾头门宦创始人穆罕因底尼。相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阿拉伯人。穆罕因底尼到临夏传教时比较贫困。到东乡地区以后,大湾头的群众送给他九亩地。此后,他以一个侨居的传教士逐渐成为自耕自食的东乡族人。由于大湾头的人都姓张,穆罕因底尼随乡入俗也姓了张,取名张玉皇,字普吉,后来人们就把大湾头门宦称为张门门宦。大湾头的张姓人,原来是汉族,后皈依了伊斯兰教,连同姓氏一同融入东乡族。(22)达斡尔族之张姓,则由札模氏所改,系出倭哷哈拉。后或取“札莫” 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姓 “”而得。注(14)——(22)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张氏谱图》 云有四十三望(《姓氏考略》)。”

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 又有张衡,发明家; 又有张机,医家; 三国时蜀有张飞、魏有张辽; 唐代有张九龄; 明代有张煌言; 当代有张大千。

猜你喜欢

  • 果洛果特爾

    读音:Guǒluòguǒtè’ěr【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黄旗有果洛果特尔氏(260)。

  • 孔尼喇

    读音:Kǒngnílǎ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读音:Zhǐ【源】 ①禹后有纸氏(15,60)。②北魏代北渴侯氏所改(7,9,12,17,60)。【望】 代郡(17,418)。【布】 浙江开化(310)、辽宁沈阳(9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

  • 雲陽

    读音:Yúnyáng【源】 古有云阳氏,见《路史》(8)。云阳,古之仙人姓氏,因以名山,见《遁甲经》(60,62)。云阳(故址在今山东曲阜西北),地名,少昊金天氏死后葬于云阳,因号云阳氏,见《帝王世纪

  • 牟孙

    读音:mù sūn小邾子后有牟孙氏。(见《路史》)

  • 秃伯歹

    读音:Tūbódǎi【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秃伯歹氏(130)。【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图卜岱〕(24)。元代 “色目人” 姓氏。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 日升

    读音:Rìshēng【综】 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乞扶

    读音:Qǐfú【综】 北魏孝文帝时改乞扶为扶氏,见《魏书·官氏志》(6,17,27,70)。一说即乞伏氏之异译(70)。【人】 乞扶莫干,北魏末代北胡民,破那县,杀太守(27,242)。历史上代北地区

  • 生耳

    读音:Shēngěr【源】 代北姓,见《复姓录》(12,63)。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源。

  • 顧渣

    读音:Gùzhā【综】 彝族姓。属阿伙家支,四川美姑有此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