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
【源】 唐时回纥外九部,其第一姓为回纥氏(17、60)。回纥为唐时居于鄂尔浑河流域之部落,源出北魏时铁勒的袁纥,唐贞元四年,自称改为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之先民。【人】 回纥承宗,唐时瀚海大都督,见《唐书》(21)。
历史上西域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 “回纥九姓,一曰回纥氏。”
唐代有回纥·承宗,瀚海大都督。
【源】 唐时回纥外九部,其第一姓为回纥氏(17、60)。回纥为唐时居于鄂尔浑河流域之部落,源出北魏时铁勒的袁纥,唐贞元四年,自称改为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之先民。【人】 回纥承宗,唐时瀚海大都督,见《唐书》(21)。
历史上西域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 “回纥九姓,一曰回纥氏。”
唐代有回纥·承宗,瀚海大都督。
读音:Yàn《姓氏词典》 引 《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zǐ【源】 ①相传商始祖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7,12)。传说契之母简狄因吞玄鸟蛋而生契,故谓子氏(7,11,21)。②汤有天下,微子(纣王之兄,名启)基宋,世为子姓,或以为氏(12
读音:Cháng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其支孙食采于常,后人以为姓氏。此为山东常姓。另外,春秋时吴王封其后代于常(今江苏常州
读音:wēi wáng【源】 ①战国时齐威王之后有威王氏(60,62)。②战国时楚威王之后,见《风俗通》(1,11)。【人】 威王弼,汉时中郎将(1,9,11)。历史上罕见复姓。其源不一: ① 《姓氏
读音:Kòukě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喀拉沁及乌噜特地方(23,63,260)。清蒙古正白旗中有此姓(259)。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喇沁及乌噜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读音:Nímǎjí【综】 清驻防齐齐哈尔镶黄旗中有尼玛齐氏(259,260)。又,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黑色之妻为尼马齐氏(260),清甘肃提督、满洲镶黄旗人呢玛奇达三泰(61),〔尼马齐〕、〔呢玛奇〕等似
读音:Hū’ěrhālǐ【综】 清镶红旗满洲闲散说色之妻为呼尔哈礼氏(260)。
读音:xī【源】①春秋时楚大夫申犀之后(17,62)。②战国时魏将犀武、犀首之后,因氏(7,9,17,60)。 【望】河南(17,60,418)。 【人】犀希古,明时河南获鹿人,嘉靖中河南孟县主簿(1
读音:Gǔhún【源】 吐谷浑归化,改为谷浑氏(21,27,60)。【变】 北魏时改谷浑氏为浑氏,见《孔至杂录》(17,60)及《魏书·官氏志》(27,60,70)。【望】 河西(17,60,418)
读音:yǎ【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公族之后,见《路史》(17,62)。 ②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乌拉(23)。清驻防杭洲满洲八旗有雅姓(254)。【布】 安徽淮南(362)、浙江上虞(279)、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