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猜你喜欢

  • 子重

    读音:zǐ zhòng【源】 春秋时楚公子婴齐字子重,其后有子重氏(6,12,15,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芈姓。楚公子婴齐字子重之后。”乃以字为氏,系出芈姓

  • 俟力?

    读音:Sìlìfā《姓氏词典》 据 《魏书》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北魏姓。北魏有俟力��·示��。”

  • 读音:zhěn【源】 见《姓苑》(6,9,12,15,17)。或指枕为姓,如被氏、绣氏之类,见张澍《姓氏五书注》(60,62)。【望】下邳(17,60,418)。【布】湖北武汉(91)、台湾宜兰(68

  • 台楚

    读音:Táichǔ【源】 清蒙古八旗姓(23,63)。【人】 台楚托克托啰,清镶蓝旗人,世居巴林,满洲天命中从征囊奴克有功授备御世职(23)。清代满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清初,满八旗之

  • 嫵顏朱奚特黑勒

    读音:Wǔyánzhūxītèhēilè【综】清镶红旗满洲铁匠乌尔格什之妻为妩颜朱奚特黑勒氏(260)。

  • 读音:xiù【源】 见《姓苑》(15,21)。【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

  • 金補

    读音:Jīnbǔ【综】 彝族姓。又称〔海耶金补〕,属卜余家支,四川昭觉有此姓(375)。

  • 梁余

    读音:liáng yú晋下军大夫梁余子养之后,本卫人。(见《元和姓纂》)

  • 读音:Chuò【综】 源出不详。河南林县有此姓(343)。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音cuì。姑兼收。

  • 读音:Ch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莗,莗葥,草名,即 “芣苜”。亦作“车前”,莗,或为“车”姓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