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沙县志

长沙县志

①二十八卷,首一卷。清赵文在原本,陈光诏续修。陈光诏,蕲水人,曾任长沙县知县。长沙县为各县之首,其志乘创修于康熙七年(1668),为知县胡壮生修,长沙绅士江有溶纂。其书后散失。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朱前诒、教谕徐则论复修志乘。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县王克庄再修县志,典章文献,渐臻完美。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李大本又续修之。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赵文在则再次续修。陈光诏任长沙县令后,因湘中绅士请大吏重修省志,遂再修县志。其成书时距前志修成仅逾七载。《长沙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增刻本,共二十八卷首一卷。分为二十八门,依次为星野、沿革、疆域、山川、津梁、水利、公署、赋役、积贮、学校、典礼、秩祀、兵防、风土、职官、名宦、政绩、选举、人物、列女、耆寿、流寓、古迹、寺观、仙释、祥异、艺文、拾遗。此志于旧志之漏者补之,讹者正之,颠倒者次序之。如纶章奏议编入艺文,兵制属营建,褒封坊表属学校,冢墓属祀典之类,逐一改正。又如以轸宿、文庙、名山各图景为卷首,疆域、城池、万寿宫各图汇为卷二,似图自为图,志自为志,不相联属。且礼器乐器陈设舞俏诸大典,缺焉未载,非所以昭明备,以及首沿革而次星野,谓为有悖天先乎地之义,胥为纠正。持论正确,具有卓见。综观其全篇,体例精详,词旨渊雅,诚为湖南县志中斐然可观者。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徐淦等修,张延珂等纂。徐淦,曾任长沙县令。张延珂,长沙绅士。《长沙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共三十六卷,首一卷。此志续修,其体例悉仍旧志,然增立二门:一为《忠义》,时湘军在战争中死亡者,不乏其人。湘绅奉命撰褒忠录,纪之曰《忠义》。另一门为《保息》,旧志以普济、育婴两堂及养济院附诸《赋役》之后,门类颇不相属,且近复添置同善等堂及接婴局等慈善之所,义举频兴,自应分类标目。此志本《周礼》以保息六安万民之意,将新旧各堂详纪曰《保息》。此二门之增,具有卓识,良为允当。其《星野门》删去繁复十余条,《沿革门》删洪荒断自唐虞始,《风土门》删去本草繁文之类,皆防冗,亦堪称精审。

猜你喜欢

  • 箧中集

    一卷。唐元结(719-772)编。元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进士。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

  • 读杜愚得

    十八卷。明单复撰。单复,字阳元,会稽(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千顷堂书目》作嵊县人,洪武中为汉阳河泊官。又云一名复亨,举怀才抱德科,授汉阳知县。传闻异词,未详孰是。是编前有宣德九年(1434)黄淮序

  • 韩诗内传

    一卷。汉韩婴撰,清王谟辑。本书共收入释文一百五十八条。其中《诗正义》九条,《周礼正义》五条,《礼记正义》七条,《公羊传注》二条,《孟子音义》一条,《尔雅注疏》四条,《史记注》五条,《前汉书注》五条,《

  • 琴张子萤芝集

    七卷。明张明弼(1583?-1652)撰。明弼,字公亮,江苏金坛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户部陕西司主事。明弼擅作古文诗赋,闻名一时,长赋短颂,可与六朝时作家相比,近体古风,近似元稹、白居易。著有《萤芝集

  • 钞票论

    一卷。清许楣撰。许楣(1797-1870),浙江海宁州人。许梿之弟。道光进士,官户部主事。是书论述共有八条,第一条为不能以千万之银易一束之纸,第二条为银可以易钞、钞不可以易银,谁复肯以现钱易虚纸,第三

  • 二娱小庐诗钞

    五卷。《补遗》一卷。《词钞》二卷。清尤维熙撰。尤维熙字祖望,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待考。乾隆年间拔贡生,官云南蒙自知县。该集为其友人吴江、郭庆、朱春生、彭兆孙等选定,钱塘陈鸿寿作序并刊行。补遗一

  • 西泠五布衣遗著

    五种,二十二卷。清丁丙(详见《武林掌故丛编》)。丛书收丁丙乡人先哲诗文著作五种:吴颖芳《临江乡人诗》四卷《拾遗》一卷、丁敬《砚林诗集》四卷《拾遗》一卷《印款》一卷、金农《冬心先生集》四卷《续集》一卷《

  • 金石遗文录

    十卷。清陈奕禧撰。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号香泉,海宁(今属浙江省)人。由贡生官至南安府(今属江西省)知府。陈奕禧长于书法。他就其所得金石,采录其文,编辑成书。王士祯称陈奕禧收藏秦汉唐宋

  • 宁德县志

    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卢建其修,张君宾纂。卢建其,字建三,号莲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宁德县知县。张君宾,晋江县人,举人。考宁德县志,创修于

  • 诗论

    一卷。程大昌(1123-1195)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考据学家。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太平州教授、吏部尚书等职。著有《禹贡论》、《演繁露》、《易老通言》、《考古论》等。《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