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四十二卷,袁枢撰。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在此期间,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兼吏部郎官、大理少卿、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常德府、江陵府。袁枢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二十三个附题,“各自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总成一书,名以《通鉴纪事本末》。全书起于《三家分晋》,止于《世宗征淮南》,均取材于《资治通鉴》,甚至连文字也极少有改动。每一题目,为一重大历史事件,采录《通鉴》中相关史事,依其先后顺序重新编排,以见其发生、发展、结局整个过程。如秦并六国,历经一百四十来年,《通鉴》中散记于卷二至卷七的六个篇卷中,该书则以《秦并六国》立为一目,围绕这一中心剪裁《通鉴》的记事,从周显王七年秦孝公立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止,重点采录了秦富国强兵、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简洁完整地反映出秦并六国的历史过程。就全书而言,立目记事的注意力在“乱世”。两汉约四百三十年,仅七卷四十三目;隋唐约三百三十年,占十四卷六十八目六附题。而三家分晋至秦二世而亡约二百年,一卷三目;三国两晋南北朝约三百七十年,竟有十七卷一百零二目十附题;五代约五十年,亦有四卷二十三目七附题。总计,汉唐“治世”约七百六十年,约占二十一卷,共立一百一十一目六附题。而先秦、魏晋南北朝、五代所谓“乱世”,约六百二十年,亦占二十一卷,则立一百二十八目十七附题。袁枢侧重记述分裂时期史事的意向,从其分卷立目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治世”的记述,书中仍然是留意于其间的“祸乱”。汉初记事,自高帝至武帝,二卷十六目,除开《匈奴和亲》、《南越称藩》、《汉通西南夷》、《汉通西域》四目外,其余皆为“灭”、“叛”、“变”、“骄纵”、“谋反”、“伐”、“平”、“击”、“祸”、“逆”之事。唐朝记事,自高祖至高宗,三卷二十二目,除开《贞观君臣论治》、《吐蕃请和》二目,其余全是以“平”、“讨”、“叛”立目。至于“开天盛世”,无一专题记述,却只有《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四目。每一朝代,又瞩目于其“兴”与“衰”。东汉记事,三卷十八目,仅光武帝差不多占一卷五目,《宦官亡汉》至《袁绍讨公孙瓒》又占一卷四目。唐朝记事,总共立六十二目。《高祖兴唐》至《太宗平吐谷浑》,共计为十七目:《裘甫寇浙江》至《朱温篡唐》,共计为十三目。一兴一衰,立目约占唐史部分一一半。侧重“乱世”的同时,书中还很注意边疆关系。以中原政权与边族关系来立正目,约占全书正目三分之一左右。其立目使用动词最多者,为“叛”、“寇”、“平”、“伐”等。“叛”字用以概括边族不服从中原政权的史事,“寇”字用以概括边族入犯中原政权之事,“平”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边族的战事,“伐”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除边族之事。此外,往往以“归”或“服”字概括边族臣服中原政权的史事。在写“乱世”之事时,袁枢比较留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斗。为揭露奸佞弄权,差不多各朝各代都立有正目以记其事,如《恭显用事》、《丁傅用事》、《重贤嬖幸》、《窦氏专恣》、《嬖幸废立》、《肇忠用事》、《李林甫专政》、《李辅国用事》、《元载专权》、《裴延龄奸蠹》、《安重诲专权》等。帝王的腐败荒政,书中也尽量立目斥责,如《梁孝王骄纵》、《武帝惑神怪》、《成帝荒淫》、《明帝奢靡》、《奸臣聚敛》、《杨氏之宠》等。《通鉴纪事本末》采录《资治通鉴》的记事,以军事、政治事件为主,与经济相关的仅有三目,即西汉时《河决之患》、唐代《奸臣聚敛》、《两税之弊》。在抄撮史事的时候,书中还照录了相关部分的“臣光曰”,表明袁枢对司马光观点的赞同。《资治通鉴》勾画出1360年间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轮廓,《通鉴纪事本末》各事相对独立而缺乏历史联系;《资治通鉴》所记内容较为广泛,《通鉴纪事本末》则往往仅取其关注之史事,在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一种新的史书形式。因其便于从相类的历史事件中向人们提供借鉴,受到参知政事龚茂良的重视,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孝宗读而嘉叹,赐东宫及江上诸帅,且令熟读,称赞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卷三八九《袁枢传》)该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理宗宝琇五年(1257),以严州所刻字小且讹,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即为宋大字本。大字本书版,明初尚存南京国子监,印行较多。明末,张溥加以“论正”,至清末由江西书局、广雅书局分别刊行。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入“四部丛刊”。1964年,中华书局以宋大字本为底本,校以胡克家本《资治通鉴》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出版了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华夷变态

    五卷。林怒、凤罔编。林怒及其子凤罔,日本人,德川幕府的鸿文学士。该书系日本德川幕府根据赴日的中国和南洋各国的商人、船员收集的关于清朝的情报所编。日本人以明朝为华夏,清朝为夷虏,该书主要记明清易代及其后

  • 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评

    一卷。晋江熙撰,清马国翰辑。江熙字太和,晋人,官至兖州别驾。《春秋公羊穀梁二传评》一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不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题为江熙撰。该书久佚,清人马国翰从注疏中辑录十九条,厘为一

  • 别本了庵诗集

    十卷。清王岱(约1654年前后在世)撰。王岱,字山长,号了葊,湖南湘潭人。崇祯年间举人,官随州学政,曾荐举博学鸿词。王岱工诗文,能书画,山水奇变,尤善人物花卉。著有《且园近集》、《且园近诗》、《了葊文

  • 勤王记

    一卷。旧题宋臧梓撰。《四库提要》考证其为臧梓记录吕颐浩口述而编成。记载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泗州时,诸路军队勤王事迹。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 比竹余言

    四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文焯生平见《瘦碧词》辞目。其词功力深厚,王闿运在序中称他“不乐仕进,乞食吴门,与一时名士游。文章尔雅,艺事多能,而尤工倚声。”然词旨多蕴含对清廷末世的悲观情绪。

  • 尚书日记

    十六卷。明王樵(详见《周易私录》)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

  • 太平类编

    见《太平御览》。

  • 素问钞补正

    十二卷。元滑寿(详见《难经本义》)编辑,明丁瓒(生卒年不详)补正。丁瓒字点白,江苏镇江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温州府知府。丁氏因时医多不习《内经·素问》,滑寿《素问钞》久传多误,故根据滑氏旧本,重新加以

  • 秕言

    四卷。明郑明选(生卒年不详)撰。郑明选,字侯升,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一作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南京刑科给事中。移疾归卒,著有《秕言》等。此书共四卷,皆为考证之

  • 绮云春阁诗钞

    二卷。清方芬撰,方芬,生卒年不详,号采芝,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诗人方维翰之女,国学程某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在《贩书偶记》有记载,有咸丰六年(1856)古歙程氏刊本。另著有《红蕊山房学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