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诊宗三味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论述脉理为主,先后阐述脉学宗旨,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略、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等十二篇。第一、二篇阐述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氏认为习医和学习诊脉,如果“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味水涤除尘见”,因此编写此书,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家三味”为书名;第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第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亦颇精要。书中重点讨论了三十二种脉的脉象、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力纠时弊,澄清论脉之混乱。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深得后学欢迎。然张氏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颇多贬词,给人以自诩不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的欺人之谈。但此书仍不失为一部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之用。有康熙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石门诗集

    一卷。(一名霞居集)明高縠撰。高縠,字宗臣,号石门,又号髯仙,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生卒年不详。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少谷郑善夫居鳌峰北,从之游者九人,乡党目为十才子。高縠居首,傅汝舟次之。是集卷首

  • 南海县志

    ①二十卷。清魏绾主修,陈张翼纂。魏绾,平越(贵州福泉)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南海知县。陈张翼,浙江人,举人,广东知县。南海,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析置今县。宋有《南海志》十二卷,元有《南海县志》

  • 容甫先生遗诗

    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生平详见《尚书考异》(辞目)。该集为刘台拱写定,其子汪喜孙刊印。补遗一卷,为汪喜孙所辑。又录黄景仁、郑虎文、孙星衍、程让堂等投赠哀挽之

  • 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十六卷。清张问达(详见《易经辨疑》)撰。此本为传抄本,共十六卷,大体上仿宋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将《左传》之文,分国类聚,每事为一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事件的始末。首为《周天王传》,以下依次为

  • 情天宝鉴

    见《情史》。

  • 茶约

    一卷。明何彬然撰。何彬然,字文长,一字宁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茶约》一书。是书成于万历己未(1619)年间,其主要内容分为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

  • 周官心解

    二十八卷。清蒋载康撰。载康浙江诸暨人,乾隆举人。勤于经学,尝足不出户治经二十年。尤深三礼。著述颇多,除是书外,尚有《仪礼新解》、《周易新义》、《乡党杂说》、《左史合评》等。书前有邵瑛序及侄锦川序,其次

  • 周官集传

    十六卷。元毛应龙撰。毛应龙生平始末不得详知。据张萱《内阁书目》记载,应龙字介石,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大德间当官澧州教授。《周官集传》各家著录均为二十四部,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

  • 字义总略

    四卷。明顾充(生卒年不详)撰。顾充字回澜,上虞(今属浙江)人。隆庆丁卯(1567年)举人,官至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此书旨在辨诸字音义点画,但可取者甚少,其辨不如不辨。全书分为44门,无有章法,体例冗碎

  • 史见

    二卷,清陈遇夫撰。遇夫字交甫,广东新宁人。《史见》一书为作者杂论史事之作,遇夫谓:“史而失实,则无以垂法戒而大义不明于天下。”书中作者议论颇见史识,也较为公允,明白纯正,不为危言酷论。但其中也有书生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