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诊宗三味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论述脉理为主,先后阐述脉学宗旨,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略、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等十二篇。第一、二篇阐述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氏认为习医和学习诊脉,如果“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味水涤除尘见”,因此编写此书,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家三味”为书名;第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第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亦颇精要。书中重点讨论了三十二种脉的脉象、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力纠时弊,澄清论脉之混乱。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深得后学欢迎。然张氏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颇多贬词,给人以自诩不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的欺人之谈。但此书仍不失为一部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之用。有康熙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曹州志

    二十卷。清佟企圣修,苏毓眉等纂。佟企圣字敏若,奉天宁远州人,荫生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曹州知州。苏毓眉,邑人,举人出身。考曹州志,创修于明前守伍礼,再修于正德十年(1515)州守吴瓒,三修于万历

  • 瓮芳录

    一卷。清末高德泰(生卒年不详)编辑。该书记高熊举一门事迹。熊举字谓川,江苏江字人,业贾,认赈捐,议叙从九品衔。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军围江宁,熊举集乡勇守御,城破,熊举移巨瓮于庭,贮满水

  • 明熹哲皇帝实录

    八十四卷。明温体仁(1573-1638)等修。体仁字长卿,号园峤,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崇祯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书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迄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

  • 四声篇海

    十五卷。金韩孝彦(生卒年不详)撰,其子韩道昭(生卒年不详)修订。韩氏父子为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孝彦字允中,道昭字伯晖。他们还把此书所收的字改为按韵编排,成《五音集韵》一书。二者相并而行,与《集韵

  • 四书酌言

    三十一卷。明寇慎撰。慎字永修,号礼亭,自号祋祤逸叟,同官(今陕西同官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苏州府知府。寇慎归宗王学,故书中多辟朱子之说,而某些观点近于禅理。

  •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五卷。旧题南宋刘渊所撰。刘渊,平水(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平不详。此书写成或刊刻于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因而书名冠以“壬子”。此书今已不存,宋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沿用是书韵目,并有简略说明,使我们

  • 礼经笺

    十七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是书《丧服》第十一行王氏笺下,有“代丰学”三字,因此,“笺曰”外往往有“学曰”,大概是其子说。此书前后没有序和跋。本书有时能够恰当地辨驳郑说。认为《士昏》席于北方

  • 北郊配位议

    一卷。清毛奇龄(见《仲氏易》)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太常寺卿徐元珙上奏说,当时流行的祀典,已将北郊改为北向,而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之祖的配位,仍然首东次西,与南郊相同,有改向之

  • 金石遗文

    五卷。明丰道生(生卒年不详)撰。道生即丰坊晚年所改之名,字人翁,别号南禺外史。嘉靖二年(1523)进士,出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寻谪通州通知,免归。博学工文,尤善书法,其诸经伪本,多以篆籀古文书之,家有

  • 衡庐精舍藏稿

    三十卷,《续稿》十一卷。明胡直(1517-1585)撰。胡直,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省)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史。直少攻古文词,后从欧阳德及罗洪先学,以王守仁为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