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

六十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西山读书记》共有甲、乙、丙、丁四记。《甲记》言性理,兼及治道,出处。大抵本于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宋元之际,仅有《甲记》三十七卷、《丁记》二卷传于世,而《乙记》、《丙记》不传,故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此书仅为三十九卷。今传本为明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记相同,分别为三十七卷及二卷,中间多出《乙记》二十二卷,三记相加,总成六十一卷。书前有开庆元年(1259)真德秀门人汤汉《序》,称此书唯甲、乙、丁成书,甲、丁二记先刊行,《乙记》上为《大学衍义》,已经进于朝廷,下半部未及缮写而德秀卒,故藏于家中学者未见。后汤汉从其子真仁夫处抄得,分为二十二卷,刊于福州。《甲记》自论“天命之性”至“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一篇,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的用意。《乙记》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所论止于五代。而书中却止于唐代李德裕,亦属未完之作。《丁记》上卷,皆论出处大义,下卷分为《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真德秀为朱熹再传弟子,学宗朱子。书中对真德秀的理学思想,有较充分的反映。如他认为,性命为义理之源,故编排在此书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又统领性和情,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者一体而异名;仁义理智信是天爱于人而赋予的,循守仁义理智信是人的天职,否则就是违天。仁是性,爱是情。仁虽主乎爱,但其包容甚大,为五常之本。全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道德、君臣、朋友、师道、教法、小学、大学、天地、五行以及先儒传授源流,列举阐述,并征引名言绪论,皆有裨于研究南宋理学发展情况。至于“致治之法”,他在《大学衍义》中所未加详论者,则在《乙记》中加以详细阐述,古今兴衰之故,可在此犁然可睹。此书比较注重实际,不尚空言论理,史论结合,别具特色,是宋代理学中的重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本,各种版本的《真西山全集》均予收录。

猜你喜欢

  • 易经辑说

    五卷。清徐通久撰。徐通九号抱真。杭州人。道光间为陕西中部县知县。其易学素无师承,自学之余,著成此书。书中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主线,凡是本义所取篇目及图注全部移录,之后杂采程颐、邵雍、周敦颐之说,相互

  • 阳城县志

    ①十六卷。清杨善庆修,田懋纂。杨善庆字必干,湖南兵阳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七年(1752)任阳城知县。按阳城县志,自创修于明嘉靖后,入清以来,顺治一修,康熙二修,此为三修。此书为四修。《阳城县志》乾隆

  • 醒后集

    五卷,《续集》一卷。附京省次五卷。明卢维祯(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卢维祯,字瑞峰,号水竹居士。福建漳浦人。生卒年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著有《醒后集》。是书为维祯致仕以后所

  • 小鸥波馆文钞

    一卷。《诗钞》四卷,《碧城仙馆摘句图》三卷。清管筠撰,管筠,生卒年不详,字湘玉,又字静初,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安徽繁昌知县陈文述之继妻,清代文学家、诗人。工诗词,善绘画。晚年性耽禅悦,常画佛像。所著

  • 寒香馆藏真帖

    六卷。清梁九章辑。梁九章字云裳,官四川知州。此帖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成。所收从唐至清乾隆、嘉靖年间共二十二家。首列怀素《千字文》,书软弱无力,仍是学祝枝山书者伪造。李邕书札八行,也属伪书。米芾

  • 易大象说录

    二卷。清吴舒凫撰。吴舒凫一名逸,字吴山,吴县人。该书只解释《大象》,可能是因杭人施相的《周易大象颂》而作,每条附以赞语。其中改“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之类,他的儿子吴向荣在跋语中

  • 字林异同通考

    共七卷。其中《字林异同通考》四卷,《六书辨异》二卷,《补遗》一卷。清汤容煟(生卒年不详)撰。容煟字豫亭,号梅湖,鄞县(今属浙江)人。是书与《干禄字书》、《复古编》略同,旨在识字与正字。邵晋涵序云:“读

  • 春秋钩玄

    四卷。石光霁(生卒不详)撰。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今属江苏)人,明代经学家。石光霁为经学家张以宁弟子,洪武中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擢《春秋》博士。张以宁曾作《春秋胡传辨疑》(已佚),尝谓“唐陆淳氏合啖赵

  • 韵补正

    一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顾氏认为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棫,其所著《韵补》,合者半,否者半,因取而注之。其自序称才老多学而识矣,然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也。《四库全书提要》云

  • 古周易

    一卷。宋吕祖谦(1137-1181)编。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谦幼承庭训,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诸儒游,又与张栻、朱熹友善,人谓其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孝宗隆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