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学历史

经学历史

不分卷。清皮锡瑞(详见《经学通论》)撰。此书较系统地阐述了经学发展的历史。分为“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时代”、“经学变古时代”、“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复盛时代”共十个阶段。其划分虽未必准确,但毕竟勾勒出大致轮廓。在每一时代中都有论说,其中不乏卓见。如谓经传当分别,不得以传记概称为经。又谓治经必宗汉学,而汉学也有区别:前汉今文说,专明大义微言;后汉杂古文,多详章句训诂,两者均不能满足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这就是汉宋经学分立的原因。其说甚是。又谓汉学所以有用,在精不在博,欲通经致用,先求大义微言。而章句训诂之学,正如刘歆所讥,是分文析义,烦言碎辞,学者疲老尚不能究其一艺,其难易得失可知。古文经学出自刘歆,而古文训诂之流弊又先为刘歆所讥,则后世支离破碎之学,必为刘歆所不取。此说亦颇为中肯。此书也有偏颇之言。如以为象《小夏侯》之类的书,皆不当立学。今《小夏侯》之书久已亡佚,《大夏侯》一书,讥其破碎也无实据,则当废当立何以定之?这是皮锡瑞轻议古人之病。《经学历史》有光绪间《师伏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以及中华书局1959年、1981年据《万有文库》本出版的单行本。

猜你喜欢

  • 心书

    一卷。旧本题汉诸葛亮撰。然考宋以前诸家书目均不见著录,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四兵家类著录“孔明《心书》一卷。”其书晚出之证明矣。或云陶宗仪《说郛》作《新书》,至明弘治间关西刘让锓之于木,始改名曰《心书

  • 碑传集

    一百六十卷。清钱仪吉(1783-1850)撰。仪吉字蔼人,一字定庐,号衎石,又号星湖,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官至给事中。该书记清代王侯将相百官及硕儒才彦之士,起自天命纪元,迄嘉庆朝

  • 两浙金石志

    十八卷。清阮元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罗

  • 乐府补题

    一卷。佚名编。本书不著编辑姓氏,皆为宋末遗民倡和之作。收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陈恕可、唐珏、赵汝钠、李居仁、张炎、仇远等十三人、无名氏二人之作。有《赋龙涎香》八首,调为

  • 甘白集

    六卷。明张适(1330-1394)撰。张适,字子宜,江苏苏州人。幼时颖悟,七岁能赋诗弹琴,十岁通五经,十三岁应江浙乡试,时人以为圣童。明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都水郎,因病未到任。复以明经举,授广西理

  • 异字苑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清任大椿辑。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惟唐初著述有引用之者,亦未云何时何人撰,有卷几何。《玉篇》引之云:“,食也。”《广韵》引之云:“箍

  • 大易象数钩深图

    ① 三卷。元张理撰。张理字仲纯,清江(今江西清江)人。生卒年不详。举茂才异等,历任泰宁教谕、勉斋书院山长,延祐中(1314-1320年),官至福建儒学提举,卒。《闽书》说张理“尝从杜本于武夷,尽得其学

  • 佛游天竺记考释

    一卷。清代岑仲勉撰。仲勉生平事迹不详。《佛游天竺记考释》一书,实际是对法显所作《佛国记》的释注。只因岑仲勉误将僧祐在其《出三藏记集》所录法显著有《佛游天竺记》一卷之名,而不知自隋唐以后,此书通称为《佛

  • 行在阳秋

    二卷。清戴笠(1614-1682)撰。笠字耘野,初名鼎,字则之,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明亡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以教授自资,勤于著述。著有《流寇长编》、《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

  • 问礼俗

    一卷。魏董勋(其事迹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此书《隋书·经籍志》作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亦作十卷,盖至唐时,其书犹完存,今则佚矣。马国翰从张华《神异经注》、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周处《风土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