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潜斋医书五种

潜斋医书五种

二十六卷。清王士雄(18081867)撰。王士雄字孟英,又字梦隐,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祖王学权通晓医理,撰《医学随笔》,后改为《重庆堂随笔》。祖父王永嘉、父亲王仓曾加以整理、补充、校注,最后由王士雄校订刊行。王氏幼年丧父,历经贫困,二十余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利用余暇钻研医书,后游于江浙等地,以医为业。后精于医,颇有盛名。王氏继承家学,疗疾多全活,对温病证和理论有独到见解,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之一。著有《温热经纬》、《三家医话》、《王氏医案三编》、《王氏医案绎注》、《王氏医案正续编》、《王孟英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四科简效方》、《圣济方选》、《言医选评》、《潜斋医话》、《潜斋简效方》、《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等书。此书又名《王氏医书五种》,为丛书,包括《温热经纬》五卷,《霍乱论》四卷,《饮食谱》七卷,《医案》(原名《回春录》)二卷,《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八卷,共二十六卷。多为王氏重要著作。《温热经纬》一书,共十四万五千字。以《内经》、《伤寒论》之说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陈平伯四家之辨为纬,逐条加以注释,辨析伤寒与湿热之异,温与疫之异,伏气与外感之异。书中辑录《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原文,引录历代医家注释,论述温热病病因、证候、诊断以及治疗原则。把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阶段,阐明热性发展规律。又选方一百一十三首,详论方剂药性和配合原理。所选典籍原文,分条辑录。对理解温热病概念、病因、病机、种类、诊断、治疗等均有所裨益。为论温热集成之书,对温病学发展影响颇著。《霍乱论》为王氏首篇医学专论。当时疫病流行,霍乱伤人最多,王氏往来于江浙一带,为百姓解除吐泻转筋之苦,在医疗实践中写下此篇。后霍乱再次大流行,王氏女儿及好友皆死于此疫,于是重订此书。认为霍乱的病因有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之别。时疫霍乱的病因因为水中“臭毒”,由于饮水恶浊所致。一般六气为病,致阴阳二气乱于胃肠胸中,不是时行疫证霍乱,这种霍乱不至延门阖境为灾,多属于寒霍乱。时行疫证霍乱多发于夏热亢旱酷暑之年,一朝卒发,风行似疫,这种霍乱多为热霍乱。书中采《内经》及历代诸家之说为总义,分热证寒证(即热、寒霍乱)两类。后又列治法、医案、方药。论述十分详备。《饮食谱》为王氏博采有关食疗药物,结合其实践体会撰成。分为水饮、谷食、调和、疏食、果实、毛羽、麟介七类,共载食疗药物三百三十种,述其药性、功用、适应证、处方、禁忌。各药后所列之单方、验方,多简便易行。如赤小豆末与蛋清稀调涂之可治丹毒。此书对健康者养生、病者疗疾均有参考价值。《医案》原名为《回春录》,又名《王氏医案》。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述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颇有独特见解。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又名《王氏医案续编》。为王氏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4-1854)间临证医案。此书仿《医案》体例,以年代为序,列载各科临证治案,其中以外感证治为多,补充了前书之不足。叙案繁简不一,或简叙证治,或议病论证,或论诊法,解析方药。辨证精细,施治灵活,临证经验丰富。上述五书均有单行本。丛书有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醉六堂重刊本,1912年文瑞书局石印本。

猜你喜欢

  • 乐章集

    一卷。宋柳永(980?-1053)撰。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早年随父亲在汴京,以写艳词知名于时。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柳屯田。著有《乐

  • 明儒言行录

    《正录》十卷,《续录》二卷,并为清沈佳撰。沈佳字昭嗣,号复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官至安化知县。师从于汤斌,然斌参酌于朱熹、陆九渊之间,佳则一宗朱熹。平生著

  • 黄帝问玄女兵法

    一卷。旧传黄帝或云玄女撰,清洪颐煊辑。此书依托,无待明辨。最早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隋志·子部·兵家》云“《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注曰:梁三卷”。其后《旧唐书·经籍志》也著录云:“《黄帝问玄女兵

  • 金陵纪事

    一卷。明末不著撰人名氏。《金陵纪事》记南明弘光朝政之事,叙述马士英、阮大铖及东林、阉党、领兵镇将之间矛盾纷争,诸臣持异议,排异己,门户之祸,侵入疆场,弘光小王朝以党事始,以党事终,如漏舟大海,倾刻覆没

  • 霍山县志

    ①八卷。清甘山修,程在嵘纂。甘山字岱登,号鳌峰,江西奉新县人,进士,乾隆三十年(1766)来任霍山县知县。霍山旧志,创于明万历十七年,知县陈维翰始纂辑之。天启二年,知县陈先春复修之,迄于清代,顺治十八

  • 毛诗古韵杂论

    一卷。清牟应震撰。此书杂论古韵不局限于《毛诗》,盖因治《毛诗》而兼及其他。以为古时已有韵书,以《诗》证之,十五国之地,东西三千里,南北二千里,上自《商颂》,下至《陈》风等,千数百年之久,而用韵没有多大

  • 苻子

    一卷。原题晋苻朗(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苻郎,字元达,略阳临渭(今属甘肃秦安东南)人,《晋书》有传。撰有《苻子》数十篇。《隋书·经籍志》于道家类著录《苻子》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三十卷,

  • 范文正公奏议

    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明范惟一编。范惟一是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该书卷首题有朱希周、孙承恩、文征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只在文正奏议前有韩琦的旧序一篇。清代康熙年间由

  • 鹿氏家传

    一卷。清鹿氏后人编辑。该书汇集明朝鹿久徵及其子鹿正、孙鹿善继、曾孙鹿化麟各碑铭家传。久徵字子诚,号豫轩,直隶定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御史。正字成宇,值珰祸以援救左、魏、周三君子而有义闻。善继之事迹见《鹿

  • 史品赤函

    四卷。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号芝台,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性好学,喜著书立说。著有《系辞》、《易经颂》、《重订古周礼》、《四书考》、《古文奇赏》等。生卒年及事迹详见《系辞十篇书》条。所编《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