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辨体
四卷。清尹彭寿(生卒年不详)撰。彭寿字慈经,光绪六年(1880)科副贡,候选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山东学政裕德以其邃于训诂、学有根源荐于朝,赏加国子监学政衔。著作除是编外,还有《石刻证经》五卷。是编以《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为次,始一终亥;凡《说文》所有之字而亦为汉隶所有者,条举列之;或汉隶无其本字而有其假借字者,则著其假借字于下,并各为详说,以明形体之嬗变、字义之引申,旁征博引,颇为精确。然而不免过于牵引,有失于谨慎。是书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四卷。清尹彭寿(生卒年不详)撰。彭寿字慈经,光绪六年(1880)科副贡,候选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山东学政裕德以其邃于训诂、学有根源荐于朝,赏加国子监学政衔。著作除是编外,还有《石刻证经》五卷。是编以《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为次,始一终亥;凡《说文》所有之字而亦为汉隶所有者,条举列之;或汉隶无其本字而有其假借字者,则著其假借字于下,并各为详说,以明形体之嬗变、字义之引申,旁征博引,颇为精确。然而不免过于牵引,有失于谨慎。是书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刻于宋淳熙间。现只存残石,可见者只有苏子美诗半首,苏东坡诗文五篇,陆放翁诗九首,有完有缺;其中苏子美诗为淳熙戊戌(1178)杨倓刻,苏东坡诗文为淳熙十六年(1190年)洪遇刻,陆放翁诗则年月及刻者姓名
一卷。旧本题为元李衎撰。李衎生平,详见《竹谱》。李衎有《竹谱》十卷,《永乐大典》已采辑著录,故抄袭十卷之《竹谱》成一卷之《竹谱详录》,易如反掌,只是其“详”实难达到。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仅存其目,加
二卷。清庄述祖(1750-1816)撰。述祖字葆琛,江苏武进(今武进县)人,经学家,庄存与弟之子。乾隆庚子进士,官山东滩县知县,在任明畅吏治,后乞归,著书、侍养父母。述祖传存与之学,研求精密,对于世儒
一卷,英国哲分斯(生卒年不详)撰,英国艾约瑟(生卒年不详)译。哲分斯著有《富国养民集》,艾约瑟有《华语考源》,已著录。《辨学启蒙》,是近代西学中的伦理学著作。惜清光绪十二年(1880),艾约瑟始将哲分
十卷。明李纪撰。李纪字大正,金谿人。元人曾先之撰《十八史略》,止于宋代;明初临川(今属江西)梁孟寅增补元朝史事,名《十九史略》。嘉靖间(1522-1566),李纪因旧注未备,略为增补以成是编。但据其所
一卷。元吴师道(1283-1344)撰。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读宋儒真德秀遗书,深受影响。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调宁国录事,乱兵过境,唯吴师道敢强压之。会
一卷。晋刘兆(详见《公羊注》)撰,清龙璋辑。据《晋书·儒林传》称,刘兆鉴于《春秋》一经而三家殊途,诸儒是非之议纷然,互为仇敌,于是“思三家之异,合而通之”,作《春秋调人》七万余言,又作《春秋左氏全综》
二十卷。清陆耀遹撰。陆耀遹(1771-1836),字绍闻,江苏武进人。官淮安府学教授。陆氏酷嗜金石文字,编撰本书主要是为了补王昶《金石萃编》未竟之业。书中录金石文字共四百三十种,均为《萃编》所未录。其
一千四百一十二卷。题阮元编刊。按,阮氏创编此书未成,移督滇黔,因属严杰成之,最后由夏修恕刊成,这时已是道光九年了。首有修恕的序,以著书人先后为次,收有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万斯大、陈启源、毛奇龄、惠周
三卷。英国法思德(生卒年不详)撰,汪凤藻译。法思德,英国著名学者,自幼失明,仍矢志勤学,终成栋材。先任英国国学教习,后提升为英国会大臣,凡英国政务涉及法思德所学范围内,无不与他商议后再作决策,故法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