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灯

楚辞灯

四卷。清林云铭(生卒年不详)撰。林云铭,字西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少嗜学,有时探索精思,数日不食,里人呼为“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通判。因不达时宜,仕途失意,后被裁官,归故里,尝寓居杭州,并葬于此。失意之余,常读《楚辞》、《庄子》,借以排遣忧愤。并对二书加以评释。林氏一生著述颇多,有《挹奎楼文集》十二卷,《吴山音》八卷,《庄子因》、《楚辞灯》、《损齐焚余》、《韩文起》、《评选古文析义》等。据该书《自序》所言,第一次注稿没于战火;第二次又毁于火灾;康熙三十五年(1696)“闭门追记,并补未注之篇”,次年成《楚辞灯》。何以称此名?他认为“二千年中,读《骚》者悉困于旧诂迷阵,如长夜坐暗室,茫无所睹”(《自序》),故名《楚辞灯》,以示屈子之诗如灯烛照无遗之意。卷首列《自序》、《凡例》、《史记·屈原列传》、《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自序》说明撰写经过及作者本意,《凡例》除说明本书体例,还着重突出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楚辞》摇曳跌宕的艺术成就。《事迹考》起怀王元年(前328)止于印襄于三十六年(前264)。以《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记载的楚国人事为正文,下以双行小字夹注附屈原事迹及作品年代。正文四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歌》剔除《国殇》、《礼魂》,《九章》篇次重订,故仍合《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此书只注屈原作品。其体例为逐句诠释,旁加圈点,分段疏解每篇标题改在文前,每篇篇末有一段“议论”。不少篇目,后附其子林沅“附识”一段,以“愚按”别之;《九歌》、《九章》前,别有“总论”林氏采用品笺结合,评注相兼的方法加以诠释,重于疏通文义而略于训诂。其目的在于“求其人旨吻合,脉胳分明,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绪之文”(《自序》)。故此书从文学角度,重视对结构、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的分析。此书特点:一、注重诗篇结构的疏解。作者深识疏解结构的重要,深感历代诸家对此的疏忽,抛弃王、洪、朱字解句疏的作法,独辟蹊径,从篇章整体角度解释屈原作品。在《凡例》中云:“总要理会全局血脉,再寻出眼目来。今人偶得二三句之佳,便鹘突击节,不顾上下文义难通,止谓哀惨之极,不觉重沓失次,茫如坐云雾中,支离凑合,此从来积习,愿与海内巨眼者共破之。”此真可谓高瞻远瞩之论。《离骚》篇构,难以把握,前人均未理出头绪。林氏要“寻出头绪,分出段落”(《离骚》“议论”)将全诗分为十三段,逐段解说,多从篇构线索落笔。如对“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以下四十四句,注云:“以上叙举世无知之后,才有往观四荒之说,及上下求索(上段内容)。皆于世之混浊无异,竟无一知我类我者,则君必不能冀其一悟,俗必不能冀其一改,可知矣。此身所寄,少不得要决之于卜,定之于巫(下两段内容)。虽滔滔汩汩,无数层折弄成这一大段,看来却是下文灵氛、巫咸二段引子”(本段特点与作用),林氏从全诗整体角度,分析各段段旨及与前后段在结构上的必然联系,可谓深得诗人构思之妙。二、注重文义阐发。林氏不但逐段分析段旨,而于篇末“议论”,对全篇诗旨加以阐明。如对《云中君》、《惜诵》诸篇的议论,深识篇旨。三、注重将屈原诗作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加以疏解,突出屈子忠君爱国思想。在《凡例》、《离骚》“议论”中,不但强调屈子“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并驳斥了班固,朱熹等人对屈子的诬枉之词。此书刊行后,盛行一时,乾、嘉年间不少《楚辞》作品,以《楚辞灯》命名。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本书也有浅陋之病,如称《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实为一篇,对《九章》的重新排序,亦无道理;将《离骚》“求女”与郑袖联系起来,更错解诗旨。主要版本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挹奎楼刊本,上海、天津、浙江图书馆,厦门大学、华东师大藏。民国六年(1917)北京石印本,题为《楚辞易读》。

猜你喜欢

  • 古廉集

    十一卷,《附录》一卷。明李时勉(1374-1450)撰。李时勉,本名懋,以字行,号古廉。江西安福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为人刚直,曾数次因上条陈事有忤皇帝。虽前后

  • 曲韵骊珠

    一卷。又称《韵学骊珠》。清沈乘麟撰。沈氏字苑宾,娄湄人。他的外甥郁仲鸣将此书介绍于周少霞。周氏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此书作的序云:“而其中分十九韵为二十一,定入声为八韵,此其识之最大者。”其韵

  • 胪传纪事

    一卷。清缪彤撰。缪彤,字歌起,吴县人。康熙进士,殿试第一,官侍讲。后归家不予时事,立三畏书院、刊《曹月川家规》、《蔡虚齐密箴》,并有《双泉堂集》。是书专纪殿试以后各典礼情况。康熙六年三月乙亥,赐缪彤等

  • 四书读

    不分卷。清李嵩仑撰。是书首有嵩仑序。称“就白文读之,兼读《集注章句》,简滥繁以求实义”,又称“程朱读四书,或总论,或分段,注中略具,其中又有虚实之分。依此意以读白文,私为圈点、角记、分段、勾画以读之,

  • 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此残卷有九十四行,每行两篆。每篆分为三栏:上栏篆文,中栏音切,下栏说解。皆为木部,“祖”字起,“楬”字止,共一百八十八字。然首行两篆仅存“木”旁,十五行上下两篆全损,九十二、九十四两行古文“柙”字和篆

  • 乐经集注

    二卷。明张凤翔撰。张凤翔有《礼经集注》已著录。是书取用《礼记·春官大司乐》以下三十官为乐经,他说汉代窦公所献的古乐经内容与《大司乐》相同。他用二十官之义证之注疏,且以为很恰当。其文义玄奥,与宋、元诸家

  • 菩提棒

    一卷。清陈德荣(清初人,生卒年未详)撰。陈德荣字廷彦,渥城(今属河北新安)人。杂剧《菩提棒》共五出,取材于《情史·小青传》,而出入较大。明徐士俊《春波影来集》有杂剧《挑灯》亦演小青事。《菩提棒》第一出

  • 别本满汉三经成语

    五卷。不著撰人姓名。只有抄本,而无刊本。书面有“诗农”二字小印。可能为撰者或藏书者的雅号。明铎有《满苏经书成语》,所辑成语自《书经》、《易经》、《诗经》。此书取别本三经成语,系旧抄巾箱小本,共五卷。书

  • 易说求源

    六卷。清末武春芳撰。武春芳字运隆,河北乐亭人。此书是作者将四十年之读易随笔重新编篡,附于经传之后而成。在自序中作者申述了他的易学宗旨:“易之大义,在于阴阳,阴阳之符,见于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而要其

  • 花王阁滕稿

    一卷。明纪坤(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纪坤,字厚斋,河北献县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中诸生。是集后有其孙纪容舒跋,称坤少有经世志,久而不遇,乃息意逃禅。晚年所居曰“花王阁”。取文章无用,如牡丹之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