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新注

楚辞新注

八卷。附《天问校正》一卷。清屈复(1668-?)撰。屈复,字见心,号悔翁,晚年号金粟道人,蒲城(今陕西蒲城)人。乾隆初年,不赴征召,以诗文自娱。为人耿直,不拘俗礼,知识广博而扎实,有《玉溪生诗意》、《弱水集》等。《楚辞新注》是屈复晚年研究《楚辞》的重要成果。屈复自幼酷爱《楚辞》,但不满于前人注解。加上他祖上为楚人,对屈原作品与楚国遗风、故物、芳草,充满向往缅怀之情。于是乃注《楚辞》,从乾隆三年(1738)正月开始,至三月注成此书。所参照者仅有王逸、洪兴祖、朱熹、林云铭四家。协韵则依毛奇龄《古今通韵》。本书所注只限屈原、宋玉、景差作品。又认为《天问》错误很多,作《天问校正》一卷。内容顺序为:目序(道光本有崔希骃序,列前),目录,《史记·屈原列传》,凡例十二则,沈亚之《屈原外传》,附《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正文,卷末在《天问》篇后附《天问校正》,末附班固《离骚赞序》,王逸序,洪兴祖序,刘勰《辨骚》。正文卷一为《离骚经》,卷二至卷三为《九歌》《天问》,卷四至卷五为《九章》、《远游》,卷六为《卜居》、《渔父》、《九辩》,卷七至卷八为《招魂》、《大招》。注释体例为:每篇前有解题,正文分段注疏,音义注释写于正文之下,段意写于段后,篇末为全篇大意。特点:一、充分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又以自己新意加以疏解。《凡例》中说明任何研究工作,都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完成的,前人的可取见解,标姓名列出,不敢掠美,就是错的,也可以开发人的思路。特别肯定了《楚辞》第一部注释著作。因为屈氏认识到“天下事创始难,继者差异”,所以此书采集旧说时将王逸之说列于众家之前。一是表明“筚路蓝缕之功,二是表明“存古”(引文均见《凡例》)。作者并非照录旧说,还提出自己新意。如对《离骚》、《天问》《九歌》在解释上提出新看法,在未看汪瑗、王夫之《楚辞》著作时提出《礼魂》是“前十篇之乱辞也”的说法,认为《七谏》、《九怀》、《九思》诸篇之后皆存乱辞是模仿屈原的作法。所以崔希骃在《后序》中赞屈复:“持论之高,尤多出人意表,实有默契乎千载之上者。”二、从文学整体角度,不拘一章一句释《楚辞》。屈复认识到《离骚》难解之处在于大义,所以他不囿于无关宏旨的词语注释,如“初度”二字,各种解释都顺文气,无损大义,俱不深辨。加之屈氏工诗,对每篇诗作从解题,归纳段意,总括篇旨,加以疏解,颇能揭示屈原作品言外之意。版本有:乾隆三年(1738)原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四册。厦门大学藏本,有澹园批跋。同年弱水草堂刻印本,清华大学藏,四册。易居堂刻印本,浙江、吉林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五年(1936)陕西道志馆印《关中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又南京图书馆藏屈来泰(屈复曾孙)抄本《新录楚辞全集》八卷,或录于刻本之后,文字略有出入,当有所据。

猜你喜欢

  • 空一切庵词

    一卷。清邓嘉纯著。邓嘉纯号笏臣,生卒年不详,约同治、光绪年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工诗词,于词“尤巧灵犀独运”(《序》)。本书共收录词六十二阙。词牌有〔浪淘沙〕、〔喝大令〕、〔台城路〕、〔金缕曲〕、

  • 系年要录

    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老子

    二卷。春秋时老聃(生卒年不详)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末期人。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老子的生平。他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

  • 溯流史学钞

    二十卷。清代张沐撰。张沐见《周易疏略》。此书前十八卷主要是作者各个时期的讲义、游记、札记等,其中有《敦临堂录》(作者罢内黄县令时所作),有《关中录》、《嵩高录》(作者游临潼及嵩山时所做),有《蜀中录》

  • 尚书管窥

    四卷。清王汝谦撰。王汝谦字六吉,武陟县(今属河南省)人,清代学者,嘉庆时增生,著有《四书记悟》、《孟子论文》、《首过斋文集》等。王汝谦自言少时尝师从协用席先生,协用读文以古大家为宗,而尤精于《孟子》,

  • 一捧雪传奇

    二卷。清李玉(1591?-1671?)撰。李玉,字玄玉,别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因出身低微,颇受压抑,入清后更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著有戏曲几十种,以《一

  • 直指算法统宗

    见《算法统宗》。

  • 寓简

    十卷。南宋沈作喆(生卒年不详)撰。沈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属浙江)人。绍兴五年(1135)进士及第。以左奉议郎为江西漕司干官。据书中所叙,当宋金和议初成之时,赐诸将田宅,沈作喆为岳飞作谢表忤秦桧

  • 春秋经解

    ① 十三卷。孙觉(1028-1090)撰。孙觉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孙觉早年师事著名经学家胡瑗,从胡氏受《春秋》学,后中进士,累官至右正言。王安石与孙觉原是好友,遂引用之,欲其协

  • 周易筮述

    八卷。清王宏撰(1622-1702)撰。宏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山史,陕西华阴人。康熙十八年(1679)尝举为博学鸿词。王宏撰因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而作此书,以阐述其义。卷一为原筮、筮仪、蓍数。筮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