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所订毛诗故训传

所订毛诗故训传

三十卷。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载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居老人。江苏金坛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考据学家。玉裁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年十三岁,补诸生,学使尹会一授以小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至京师,好戴震之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至屏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巫山县知县,以父老引疾归。卜居苏州之枫桥,杜门键户,专心著述三十余年。在京师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后又结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极大。玉裁博览群书,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著术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以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他的《六书音均考》,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康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而《说文解字注》则积三十余年功力写成,体大精深,为前所未有。此外,主要著述还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文订》及《经韵楼集》等。玉裁是书合传为一篇,置于经后,以复古经传别行之旧,最为可取,其它实多未安。然颇为世推重,学海堂本钱塘严杰跋云:“后之人有专为《毛传》作疏者,宜以此为定本。”其后陈奂作《诗毛氏传疏》,果多从之,殆不免私其乡人。如《葛覃》“归宁父母”,《传》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段引或云:“此九字恐后人所增。”然《泉水》序言“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则此传正与序合。自惠周惕《诗说》,谓诸侯夫人无归宁之礼,诸儒咸信其说。段既疑此九字为后人所增,陈更附和之,复以为笺语窜入传文,纷纭之论,大都逞意。又段以《说文》引《诗》,“以晏父母”即“归宁父母”之异文,亦属悬揣。至于谓“归宁父母”,为嫁而事舅姑,《诗》多言后妃在父母家之德,而及于归善事舅姑,化天下以妇道,故曰后妃之本也。则又以序归安父母,属诸舅姑,益支离无据,山阳丁晏著《毛郑诗释》,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后一篇,于段氏疏舛处多所纠正,读是编者不可不一检观丁氏之书也。是编有嘉庆丙子(1816)七叶衍禅堂刊本,经韵楼本。

猜你喜欢

  • 素问玄机原病式

    一卷。金刘完素(约1120-1200)撰。医经类著作。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属河北)人。人称刘河间。金承安年间,章宗征召不就,又赐号高尚先生。为河间学派开山鼻祖,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 周易学统

    九卷,清汪宗沂撰。汪宗沂字仲伊,号溲庐处士,光绪进士,曾官山西知县。研精礼经,洞悉乐吕,著述颇丰。作者认为至东汉时《易》经已成残书,后世如程朱所述之易皆残缺不全,有失易旨。故汪氏广辑汉人论易引易之文于

  • 明大政记

    二十五卷明雷礼撰。雷礼字必进,丰城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明史·艺文志》载《大政记》三十六卷。此本为万历中应天周时泰所刊。其中礼所辑者至武宗而止,仅二十卷,其世宗四卷,即范守己之《肃皇外史》

  • 雪履斋笔记

    一卷。元郭翼(?-1364)撰。郭翼字羲仲,自号东郭生,又称迁善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以东郭先生故事名其斋曰“雪履斋”。曾献策张士诚不用,归耕娄上。后得训导官,偃蹇而终。朱珪《名迹录》载,苏州知

  • 汪次公集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

  • 新校晋书地理志

    一卷。清方恺撰。方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是书考证《晋书地理志》,指出其中许多谬误舛错,又根据沈约《州郡志》、魏收《地形志》、郦道元《水经注》,以及杜预、张华、京相璠、皇甫谧、刘逵等人著述辨驳校证,

  • 月令章句

    四卷。汉蔡邕(133-192)撰。叶德辉(详见《礼记郑注正字考》)辑。蔡邕,字伯嗜,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好辞章、天文、算术,能画,善鼓琴。建宁中拜郎中,奏定六经文字,咸为后学取正。以应诏

  • 羽王先生集略

    不分卷。明张鸣凤撰。张鸣凤字,羽王,广西临佳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为官数谪,后为王府官。著有《桂故》等多种。此集为僧超拨所刻。超拨即鸣凤之孙。自称家遗镌集七种,值兵火幸存。因从

  • 士林诗选

    一卷。明怀悦编。怀悦字用和,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永乐中以纳粟官通判。此集所载,皆一时友朋之作。近体最多,持择亦未精审。《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1633-1688)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