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园丛刊一集
五种,八卷。清徐珂编。徐珂,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所收清李文田《李文诚公遗诗》为其子所辑,李文田著述颇多,但刊印甚少。其他几种为唐樊宗师《张恕斋本樊绍述遗文》一卷(清张庚注),徐珂辑《谭仲修先生复堂词话》一卷、《先公徐印香先生先妣陆太淑人传志》一卷、徐珂撰《大受堂札记》五卷等,多为平常著作。有民国十四年(1925)杭县徐氏仿宋排印本。
五种,八卷。清徐珂编。徐珂,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所收清李文田《李文诚公遗诗》为其子所辑,李文田著述颇多,但刊印甚少。其他几种为唐樊宗师《张恕斋本樊绍述遗文》一卷(清张庚注),徐珂辑《谭仲修先生复堂词话》一卷、《先公徐印香先生先妣陆太淑人传志》一卷、徐珂撰《大受堂札记》五卷等,多为平常著作。有民国十四年(1925)杭县徐氏仿宋排印本。
二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第八种,其内容多补正王念孙、俞樾、王先谦诸家之说,义多平允。以《成相》篇论之,“险陂倾侧此之疑”。俞训“疑”为“止”;鸿庆以“疑或之”,最为明显。又“莫不理续势持”。
十二卷。陈深(1293-1362)撰。陈深字子微,号清全,平江(今属湖南)人,元代经学家、书法家。宋亡,陈深放弃科举,笃志苦学,闭门著书。元文宗天历时,有人以其善书而荐之,陈深潜匿不出。其平生著作,除
一卷。清潘继善(生卒年不详)撰。潘继善号本庵,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首先列举律吕损益上下相通之法,其次列正半变半诸律长短之法,再次列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最后列黄宫七管至应宫七管十二图,即《律吕新书
一卷。旧题黄帝(生卒年不详)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受各部落拥戴,率领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省)
三十八卷。清端木国瑚(1773-1837)撰。端木国瑚字子彝,又字井伯,号鹤田,晚号太鹤山人。浙江青田人。早年因词章深受阮元所器重。中嘉庆三年(1798)举人,道光中受人推荐相吉地,叙劳授内阁中书。著
十九卷。清吴昌宗撰。吴昌宗字文园,江苏吴(今江苏吴县)人。是编《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十卷,《孟子》七卷。其书遵朱熹集注,间采异义,对于名物、训诂之学也不废。书中引顾炎武、阎若璩、江永之说特
十八卷。明庄履丰(约1592年前后在世)撰。庄履丰,字中熙,福建晋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改庶吉士。履丰以奉兄丧归里,因疾早卒。著有《梅谷集》,凡十八卷。是书前十四卷皆杂文,后四卷
无卷数。清王建衡(生卒年不详)撰。王建衡号月罗,威县(今河北省)人。岁贡生,候选教谕。王建衡善于著述经史杂家著作,著有《读史辨惑》、《性理辨义》等。《任庵语略》是王建衡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采辑前人的笔
三十卷。初名《一字题赋》。北宋吴淑(947-1002)编撰。吴淑,字正仪。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纯静俊爽,思维敏捷,并善书法。初仕南唐为内史。归宋后,以荐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与修《太平御览》、《太
一卷。清周象明(详见《七经同异考》)撰。《四库存目提要》称周象明之书采摭之功多而考证之功少。其部分议论可成正论,如认为《书》“三江既入”,指的是入海而不是入于震泽,天下之水不可能下游未治理好,而上游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