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将斋法帖
六卷。刻者不著姓名。卷首有“得将斋法帖”卷次等,卷尾有“皇庆二年”(1314)摹勒等字样,均为篆书。“皇庆”是元代仁宗的年号,而丛帖盛刻于宋代,元代极少;况该帖所选书迹皆明代各帖中所有,而明帖中常见误摹之处,该帖却没有,因此,有人据六卷中书迹的选择与摹刻怀疑该帖为清康熙以后刻成,因元代帖少见而妄造“皇庆二年”,以欺后人。该帖摹勒相当精湛,非一般书帖可比,可惜刻者未著姓名,又滥加年号,故归入伪帖。
六卷。刻者不著姓名。卷首有“得将斋法帖”卷次等,卷尾有“皇庆二年”(1314)摹勒等字样,均为篆书。“皇庆”是元代仁宗的年号,而丛帖盛刻于宋代,元代极少;况该帖所选书迹皆明代各帖中所有,而明帖中常见误摹之处,该帖却没有,因此,有人据六卷中书迹的选择与摹刻怀疑该帖为清康熙以后刻成,因元代帖少见而妄造“皇庆二年”,以欺后人。该帖摹勒相当精湛,非一般书帖可比,可惜刻者未著姓名,又滥加年号,故归入伪帖。
一卷。近人易顺豫撰,顺豫,湖南龙阳(今汉寿)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易氏据《孟子》有关记载,参以《史记》、《战国策》及《竹书纪年》等书,分年叙述孟子事迹。自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叙至周赧王三年(前31
不分卷。清黄易辑刻。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家、书画家。官至山东济宁府同知。其篆刻醇厚渊雅,发展了秦、汉的优良传统。为“西冷八家”之一,与丁敬并称“
不分卷。清黄楙材撰。黄楙材,字豪伯,上高人。官知县。熟于地理测量之术。著有《得一斋杂著》等,皆为考证地理水道之书。《西徼水道》梦花轩刻本。不分卷,分为十篇:金沙江源流考、雅龙江源流考、澜沧江源流考、潞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氏认为郑、荀均是费氏易学,故述两家易说合为一编。张氏称:“郑言礼,荀言升降”,其驳郑氏卦爻无变动谓之彖词,谓七八者彖,九六者变,经称用九用六,而辞皆七八,名与实不符。其论尚精当,学
四卷。宋赵秉文(约1159-1228)撰。赵秉文,滏阳(今属河北磁县)人,兴定元年(1217)授侍读学士。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撰有《道德真经集解》。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因此不将《老子》
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海忠纂修。海忠,字靖堂,长白人,道光六年(1826)任承德知府,历官热河兵备道等职。承德府旧无志,“海忠守是邦,以承德向无志乘,公暇从事采辑”,遂成此志。道光十一年(1831)刻
三十四卷。清李因笃(1633-?)撰。李因笃,字天生,一字子德,陕西富平人,卒年不详。明末诸生,见天下大乱,走塞上访求奇杰,共同报国,未能如愿。归家闭户读书,博闻强记,贯穿注疏,颇负重名。与朱彝尊、严
一卷。汉欧阳生撰,清王谟辑。王谟字仁圃,一字汝上,江西金溪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官至建昌教授。仰慕郑樵、马端临之学,有志撰述,纂集《增订汉魏丛书》八十六种,《江右考古录》、《
十卷。附考证一卷。清朱一新撰。朱一新,字鼎甫,号蓉生,浙江义乌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五年(1879),受兼管顺天府尹万青藜等聘修新志。与编修缪荃
萧隐公撰。隐公原名炎,后称隐公,广东梅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隐公与同人在北京法源寺讲《大学》,因操方言,听众不多,乃著此书。卷首附开讲通告,有恽毓鼎序文以及隐公的自序。大意以为《大学》之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