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弁服释例

弁服释例

八卷。清任大椿(详见《深衣释例》)撰。书首有阮元序,略言:“元居在江淮间,乡里先进,多治经之儒,若兴化顾进士文子(九苞)、高邮李进士成裕(惇)、宝应刘广文瑞临(台拱)、兴化任侍御子田(大椿)、高邮王黄门石臞(念孙)、江都汪明经容甫(中),皆耳目所及,或奉手有所受。丁未戊申间,元在京师见任侍御相问难为尤多。侍御卒后,所著《弁服释例》传之弟子山阳汪祭酒瑟葊(廷珍),萧山王进士畹馨(绍兰)从祭酒手录以归。其兄进士谷塍(宗炎)亦邃于经,为吴会宿儒,乃手校讹,写以付梓,问序于元。元谓侍御早年以词学名世,继乃专研经史,与修四库书,提要多出其手,所辑吕忱《字林》、《深衣释例》诸书已付刻,兹帙释弁服所用之例,以五礼区之,凡百四十余事。纵览经疏史志,发微订讹,经纬毕著。侍御吾乡先进,瑟弇畹馨吾友,今得谷塍校成,学者传习不坠,元序之,奚敢辞”云云,末题“嘉庆二年(1797)仪征阮元序”。次为目录及《五礼弁服释例表》,分吉、嘉宾、军、凶五格,爵弁服一,韦弁服二,皮弁服三,朝服四,元端服五,此按五礼分,而爵弁、韦弁、皮弁、朝服,又各按弁衣裳、带、佩、韡、屦,分七格为表。卷一为爵弁服上,卷二为爵弁服下,卷三为韦弁服,卷四为皮弁服上,卷五为皮弁服下,卷六为朝服上,卷七为朝服下,卷八为元端。按三代之服,以冕为重,是书则详自爵弁以下,有两说者则取所长,如《杂记》“大夫弁而祭于己”,《司服》注及《杂记》注,明云“大夫爵弁而祭于己,惟孤”,《司服》疏《杂记》疏最合注义,《五制》疏谓公之卿亦爵弁而祭,于《杂记》疏自相刺谬之类,可见是书主张《司服》《杂记》二疏,而驳《五制》疏。此类尚多,今不备录。惟《五礼弁服释例表》于爵弁服屦一格,曰“天子诸侯舄无明文”,按《毛诗·豳风·狼跋》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九罭》曰“衮衣绣裳”,则天子诸侯以赤舄为重。《续汉舆服志》“显宗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自汉迄唐宋天子公卿祭服皆如此,不得谓“天子诸侯舄无明文”。原书或专指爵弁服,但既无明文,自可以《诗》之衮衣赤舄例之。经史诸学,至清代诸儒而极盛,于史则有补志补表,于经则有《礼经释例》、《弁服释例》、《释官》、《释宫》等书,皆荟萃群言,甚便于省览,所谓本人为之甚劳,后人检之甚便者,不独于史为然。是书于爵弁诸服皆极力搜讨,务求明备,而得所折衷,诚治经家所宜注重也。是书最早版本为嘉庆七年(1802)刊本。

猜你喜欢

  • 竹香诗集

    四卷。清席鏊(约1744年前后在世)撰。席鏊字景溪,常熟(今江苏省常熟)人,吴伟业之外孙,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七年(1729)举人,官内阁中书,工诗,对诗法颇有见地。此集有诗三百余首,乃其友杭世骏所删。

  • 玉山县志

    ①三十二卷,首一卷。清武次韶等纂修。武次韶,云南建水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玉山县知县。道光初年,武次韶奉檄开局续修县志,至道光三年(1823)书成付刊。此志体例乃系

  • 青楼韵语

    四卷。明张梦徵辑。张梦徵,号六观居士。生平不详。此书广收历代妓女诗词汇为一编。其中有晋代一人,南齐一人,梁代一人,隋代一人,唐代三十四人,宋代二十五人,元代十人,明代一百一十四人,共一百八十人,作品五

  • 周易述闻

    一卷。清林庆炳撰。林庆炳字耀如,侯官人。官至广东侯补盐大使。此书摭取易义十八事,荟萃群言,并折衷旧说抒发己见。尤其是对王引之批评最为严厉的郑玄爻辰法,虞翻旁通说等,更是极力维护,故其说往往渊源古义,虽

  • 辨学启蒙

    一卷,英国哲分斯(生卒年不详)撰,英国艾约瑟(生卒年不详)译。哲分斯著有《富国养民集》,艾约瑟有《华语考源》,已著录。《辨学启蒙》,是近代西学中的伦理学著作。惜清光绪十二年(1880),艾约瑟始将哲分

  • 御制诗

    《初集》四十八卷。《二集》一百卷。《三集》一百十二卷。《四集》一百十二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撰。其生平详见(《御制文初集》(辞目)。弘历所著之诗甚富,号称一生写有十万余首诗。其

  • 徐仙翰藻

    十四卷、附赞灵集 四卷。无编撰者姓名。此书所题徐仙,是指所谓灵济二真人,即九天金阙显灵溥济真人徐知证及其弟九天王阙昭灵溥济真人徐知谔。而“翰藻”所录,是所谓二徐真人“扶乩降笔”于闽所作的诗文及对其歌功

  • 画响

    不分卷。明李永昌(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李永昌,字周生,号黄海,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人。林古度为是集序,时间约明末。其书皆自题所画之作,分为四册。皆五言绝句而不著题。《四库》撰纂人称其气韵亦未能

  •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

    见《观物篇解》。

  • 平乐府志

    ①二十卷。清胡醇仁纂修。胡醇仁,字令远,号静斋,江南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监生,雍正二年(1724)任平乐府知府。旧平乐府志抄本仅三册,分三十一类,一册不足百张,前无序文,既断且烂,不可句读,不知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