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东通志

广东通志

①三十卷,清金光祖修,莫庆元纂。金光祖,满洲人,生员,康熙十二年(1673)任两广总督。莫庆元,番禺学教谕。时朝廷诏谕各省州县纂修志乘,以备一统志采择。金光祖在其序中云:“部檄至两广,臣光祖适备员总督,闻命拜首,因下檄两广诸司,俾如制从事。先诸州邑守,开局纂修,书成上之郡刺史,刺史汇裁而润色之,提纲整领,芟芜补缺,汇送方伯,方伯乃大会通都荐绅耆硕,校雠编摩,纫干腋以为裘,贯斗珠以成珞。是役也,凡数经寒暑,三易稿而东奥通志几竣事,寿梨有日矣。值滇黔煽乱,三桂阻兵,臣东征西攘,日无宁晷,西省志尚阙,适东志剞劂告成”。此志书自奉命纂修至成书,历二十余载,成书。《广东通志》康熙十四年(1675)修,三十六年(1697)刻本。此志体例仿《大清一统志》,分郡县记述,材料富实。其中对卷二十九瑶僮、峒僚等少数民族记叙较为详核,颇有参考价值。此外,此志在纂修至成书过程中,由于连年兵事影响,其卷十三职官门仅收至康熙十四年。名宦中以官职分类,尚有分类不当与过繁之弊。② 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清阮元修,陈昌齐、刘彬华、江藩、谢兰生等总纂。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徵(今属江苏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曾任山东、浙江学政。嘉庆、道光年间,历任官兵部、礼部、工部、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为体仁阁大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加太傅衔,二十九年(1849)病逝,终年86岁。阮元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其学问博及经史、小学、天文、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精于训诂、考证之学。曾先后修纂了《道光重修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曾与江藩等人修纂《扬州图经》。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绍熙仪征志》、《嘉庆真州志》。阮元提出不少修志理论,论述多收于其著述《研经室集》中。陈昌齐(1746-1824),字宾臣,一字观楼,广东海康人。乾隆三十五、三十六年(1770、1771)联捷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转河南道监察御史。迁兵科给事中,出浙江温处道。掌粤秀书院二十多年。修《雷州府志》、《海康县志》,总纂《广东通志》,草禀略定即归,至家二十五日而卒。其生平精考据学,参订经籍多为辩正,著述有《吕氏春秋正误》、《淮南子考证》、《荀子考证》等。刘彬华(1770-1829),字藻林,号朴石,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庶吉士、散馆编修,任端溪书院、越华书院主讲二十六年,其著有《永安县三志》、《阳山县志》、《阳春县志》、《岭南群雅集》。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晚又号节甫,甘泉(今江苏扬州)人,一生清贫,较长时间充阮元幕僚。其治学范围广泛,著述较多,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对学界影响很大。辑纂《扬州图经》,编纂《嘉庆扬州府志》、《校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一卷。谢兰生(1774-1846),字佩士,号澧浦,别号理道人,广东南海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任广东羊城、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编纂《南海县志》,著有《北游记略》、《常惺惺斋诗文集》等。嘉庆二十三年纂修《一统志》,各省应入《大清一统志》事宜,应造册补送。而雍正八年修本,未订正疏误之处,且已九十余年未续纂,故开局纂修《广东通志》,历时三年于道光二年(1822)完成。《广东通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全书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共二十六门,为:训典、郡县沿革、职宦、选举、封建、舆地、山川、关隘、海防、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宦绩、谪宦、列传、杂录十九项。金石略记至元代,前事略和谪宦录记至明末,沿革、职官、选举、宦迹及列传均书及清代。该志仿谢蕴山《广西通志》体例,略有增减,最称精善。参与修志皆当时著名学者,而阮元藏书极为丰富,足供修志稽考采录。现存六种《广东通志》中该志为最佳本,海内推之为善本。各地修志多仿此体例,影响较大。此志优点旁征博引,考古加详,载录详明。不足之处,一,前事略不收本朝,缺清初至嘉庆粤省大事。二,艺文略不收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所列粤人禁毁书。三,岭蛮沿用明嘉靖《黄通志》中夷情,时隔二百六十多年,已诸多变化但未予修改补充。四,广东海图过略、各县分图仿旧图较多。该志最早版本是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此版片藏于学海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炮火攻打广州城,版片遭毁。史澄等倡议重列,史澄、谭莹、陈澧任总纂,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粤东省城富文斋、萃文堂重刻,史澄于目录后附识。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猜你喜欢

  • 灵洞山房集

    二卷。明赵志皋编。赵志皋,字汝迈。兰溪(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隆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四游稿》、《内阁奏题稿》。编灵洞山在兰溪东南十五里,为金华山分支。万历年间,赵志皋自岭南谪所归,买得灵洞山

  • 穹天论

    一卷。晋虞耸撰,清马国翰辑。耸字世龙,系虞翻第六子,其书“史志”不著录,佚已久矣。国翰据《晋书·天文志》及类书辑录成卷。《太平御览》卷二引虞昺《穹天论》,又引《天文录》亦作虞昺。昺为耸弟,翻第八子,仕

  • 望云楼集帖

    六卷。清谢恭铭辑。此帖收元人书二卷,明人书二卷,清人书二卷。元人为赵孟頫书《汲黯传》、《盘谷序》、《后出诗表》、《归田赋》四种。鲜于伯几、张贞居、吴仲圭、郭天锡、饶介诸家皆精。明人书为杨士奇、于谦、萧

  • 易图疏义

    四卷。清刘鸣珂撰。刘鸣珂字伯容,蒲城人。此书因《易学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其稍有异同的是,解《大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圣人兼指羲、文,不是专指伏羲。至于“则之”

  • 双砚居词话

    一卷。清邓廷桢(1775-1846)撰。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官至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与林则徐一起禁烟,共同抗击英军,颇著声名。邓廷桢博通文字音韵,工于诗词,

  • 山居集

    八卷。明栗应宏撰。栗应宏,字道甫,山西长子(今长治)人。生卒不详。嘉靖中举人。屡试不第,耕读太行山中。祥符高叔嗣谢病归,应宏往与订交,叔嗣曾作《紫团山歌》赠之。此集即叔嗣所为序。人称其“只五言近体颇有

  • 钦定平定教匪纪略

    四十二卷。清托津等撰。托津(1755-1835),字知亭,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朝官至军机大臣。《清史稿·托津传》说他为人“朴诚”,清仁宗在综理政务时,“于行省有重事大狱,率以任之,无一岁不奉使

  • 宣和遗事

    二卷,分前后二集;另本题《大宋宣和遗事》,四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宋人编,可能经过元人整理。讲史话本小说,按年代简述北宋政治的演变。开头入话部分历举自上古尧舜至纣王、隋炀帝等贤明君主和无道失政君王

  • 苏门集

    八卷。明高叔嗣(1501-1537)撰。高叔嗣,字子业,号苏门山人,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时受知于李梦阳。年十六,作《申情赋》几万言,见者惊异。与兄仲嗣并有才名。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授工部主

  • 问奇集

    一卷。明张位(生卒年不详)撰。张位字明成,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作尚有《词林典故》,《周易参同契注解》、《闲云馆集抄》等。这是一部考证诸字形声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