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考注

夏小正考注

一卷。清毕沅(1730-1797)撰。毕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大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甲一名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好著书;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氏,编年之史,莫善于涑水(司马光)。因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续资治通鉴》之作,其它著述有《山海经晋书地理志校注》,《关中胜迹图记》等。是书经文用篆体写,传文用隶体写。所附释义,其字必求合于《说文》,可谓自成一体。前有乾隆癸卯自叙,称赞成戴说者,必曲证以申明之,不合者,必求之于诸经,以附合本旨,以此体现尊经后传之精神。然其书有得亦有失,如“时有俊风”云“凡言时有者,皆不时有也”,此深得时字之意;“农及雪泽”云“《汜胜之书》曰,‘雪为五谷之精’,故农望其泽”,此知泽犹雨泽,不必读泽为释;“山之燕者”云;“正月见韭传,囿,圆之燕者,盖类物释义,韭应生于圆,杏应生于山故耳”,足悟传文下语之精。不足之处如“始用畅作”,引《说文》“,不生也”及《汜胜之书》“陈根可拔,耕者急发”,以为即用之说,颇嫌迂曲;“鞠则见”以为即柳星,然柳星十二月已昏见,不当于正月言之。是书中分别正字与假借字,颇多可取,顾凤藻《集解》、马氏《笺疏》大概即本此,此非精通小学者不能为也。考毕氏《释名疏证》,实江声代撰,江声又有《尚书集注音疏》,各有篆书、正书两本,今此书笔意近《集注音疏》,或为江声所为,亦未可知。是书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经训堂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缁衣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 古微堂外集

    八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举明经。次年随父入京,师从胡墨庄、刘蓬禄诸先生,有志于经世致用之学。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

  • 老子集解

    二卷。明薛蕙(生卒年不详)撰。薛蕙,字君采,亳州(今属安徽亳州)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0)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撰有《老子集解》二卷。此书编于嘉靖庚寅年(1530),其后屡次加以修改,成

  • 瓞园经说

    三卷。清宋绵初(详见《韩诗内传征》)撰。此书解释经义,以说《易》为最善。如谓自古言《易》者无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学,非大《易》之通义。又谓王辅嗣“忘象”之说,后代儒生以为一扫《易》学之榛芜,而开之大路

  • 凝斋笔语

    一卷。明王鸿儒(生卒年不详)撰。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今属河南)人。少工书,家贫,为本府书佐。成化二十三年(1487)第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迁南京户部尚书。王鸿儒清正自持,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人所

  • 论语参注

    二十卷。清崔暕撰。崔暕字晦贞,长沙人。是编备载朱子之集注,以相发明,复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其例先列朱注原文,自说则以“参注”二字别之,其中瑕瑜互见。所作参注大都意在救时,一以正人心为主。该书有光绪十

  • 月令粹编

    二十四卷。秦嘉谟撰。秦嘉谟,清乾嘉时期学者,辑补《世本》十卷。《月令粹编》二十四卷,不见著于《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贩书偶记》时令类著录为“月令粹编二十四卷、图书一卷,江都秦嘉谟撰,嘉庆

  • 中庸解辨

    一卷。清王撰。号无奇子,河北霸州(今河北霸县)人。首有自序。称解释《中庸》,汉儒失之支离,晋唐以来不敢违;宋儒失之影响,元明以来不敢违。是书义求通贯,征引众解而不拘泥于一解。秦以前则有《周易》、管子、

  • 尚书离句

    六卷。清钱在培撰。钱在培字苍益,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首有雍正丁未(1727年)汪惟宪、程川二人的序文,又有“凡例”四则。卷一是《虞书》,卷二《夏书》,卷三《商书》,卷

  • 夏侯子

    见《夏侯子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