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鞭形
二十卷。明刘凤翔撰。凤翔字嶰竹,署籍广川(今山东临淄县)。卷首有自序,又有周文德序。“鞭影”二字出自佛书,自序与周序,皆以禅为喻。其自为说,也往往杂以禅理。其书对经旨体会很深,融会群说,发抒己见,《大学》不取格致补传,其他也多与朱注抵牾。著书之旨,为作制艺者说法,且每引制艺以佐其说。是书初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原李锡龄重刊之,加入路德一序,序称:“其经经纬史,义多创获,不泥古,不绚时,信为儒者之言。”
二十卷。明刘凤翔撰。凤翔字嶰竹,署籍广川(今山东临淄县)。卷首有自序,又有周文德序。“鞭影”二字出自佛书,自序与周序,皆以禅为喻。其自为说,也往往杂以禅理。其书对经旨体会很深,融会群说,发抒己见,《大学》不取格致补传,其他也多与朱注抵牾。著书之旨,为作制艺者说法,且每引制艺以佐其说。是书初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原李锡龄重刊之,加入路德一序,序称:“其经经纬史,义多创获,不泥古,不绚时,信为儒者之言。”
三卷。作者不详。内容是记述燕太子丹派荆柯行刺秦始皇的故事,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大同小异。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始载入小说家。书中的故事在东汉时应邵的《风俗通》、王充的《论衡
二卷。明陈勉修,许浩等纂。陈勉,字希勉,浙江黄岩县人,由乡进士任广信顺天儒学司训,明弘治元年(1487)初迁桐城知县。许浩,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初年任桐城教官。桐城旧志久阙,《大明一统志》虽载桐城之事,
不分卷。清尹会一(1691-1748)编。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此谱为其母李氏(1667-1744)年谱,记李氏守节教子及随会一莅任各地恤灾、
一卷。清朝杨方达撰。杨方达作完《易学图说会通》以后又根据己意而成此编。共计三十二条,总的原则不离陈抟之学,其后泛衍及于天文、物理、杂类诸说,都是牵合比附,以使之与《易》相通。《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四卷二十回(又有十八回刊本)。清徐震(详见《女才子书》)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又名《后七国志》,叙述战国后期燕齐两国互相攻伐的故事,以燕国的乐毅和齐国的田单为中心,故题《乐田演义》。故事开始于燕哙王禅
二卷。按钱曾《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李同、王廷光、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考《永乐大典》所载共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注,一即此本,而独题释昙莹之名,但李同、王廷光之说也悉存。可能钱曾之本
二卷。清赵善庆(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赵善庆,字怡斋,山东德州人,生卒年不详。由贡生授国子监助教,官至金华知府。曾学诗于王士祯之门,王士祯作《居易录》称赵善庆为才士无双者,赞其诗妙在本色。《重知堂
一百五十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清代中叶,清高宗敕令修撰了许多大书,大名鼎鼎的《四库全书》、三通馆的设立和《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志》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即是当时
一卷。元陈泰撰。泰字志同,别号所安。长沙茶陵(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延祐二年(1315)进士。除龙泉县主簿。其曾孙朴辑其遗稿,编成此集。明成化中,其来孙铨等重刊。内“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大致气格近
二卷。清于祉撰。生卒年未详。于祉字燕受,别号淡园。山东潍县人。道咸间,以诸生隐居教授,终于乡。于祉诗多寓情淡泊,自抒所得。然才力不足,又不求甚解,不免失之于浅陋,此其蔽也。集中亦时有佳名,如《戊午祀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