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一卷。清莫友芝(1811-1871)撰。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道光辛卯(1831年)举人,曾客曾国藩幕。通小学,精版本目录之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著作尚有《韵学源流》、《郘亭诗钞》等。改元同治时,莫氏得唐人写本《说文解字》木部之半,篆书一百八十八字,说解二千零二十字。他便与二徐本加以对照,发现:(1)有五个字篆体不同,二徐本“梠”、“栚”、“椎”、“檄”、“槥”,此卷作“杞”、“”、“榫”、“”、“”:(2)“栝”、“”二字篆书缺笔;(3)说解部分文字有出入的凡120处左右。于是莫氏通雠异同,指出足以校补各本之脱讹,印证诸儒之考订者,多达几十处,遂成此《笺异》一卷。莫氏据“栝”字缺笔,避德宗嫌名(德宗名“适[kuò]”);“”字声旁“恒”字缺笔,避穆宗讳;“枊”字声旁“卬”字不省,例以《开成石经》不避当王(指文宗李昂)的嫌名,断定此本乃穆宗以后的人所写。关于五个不同的篆体,莫氏认为:“‘’省声不省,‘’‘’下上易左右,形声辗转小歧,古书恒有。‘杞’‘梠’、‘榫’‘椎’截然两体,声义各足,直是互漏。”莫氏论及此本与二徐本注音之别说:“今行《系传》,音出朱翱。鼎臣校定,自取《唐韵》,皆不如此音之古。”在存逸订讹方面,如:“柙,所以盛藏虎兕”。严可均曰:“《论语疏》引槛一曰圈,下有‘以藏虎兕’四字,盖校者由‘槛’篆下移此。”而莫氏云:“许正据《论语》说‘柙’字。《广韵》‘柙,槛也,所以藏虎兕也’,出《说文》,则隋唐本皆然,不由校移,严说非。”莫氏所作的笺疏,语简义核,曾国藩于同治二年为校刊以行,刘毓崧、张文虎,其子彝孙皆有跋。刘毓崧跋中考唐人讳例甚详。今有《影山草堂六种》本,《许学丛书》(第一集)本,《黔南丛书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宁寿鉴古

    十六卷 清乾隆间官撰。此编为清代乾隆间编成,据宁寿宫写本影印。卷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天子古稀”“宁寿官宝”等朱文印。全书凡十六卷,著录之器,以汉唐以前为断。卷一、二为鼎,收器八十二件,卷三、四五为

  • 字学指南

    十卷。明朱光家(生卒年不详)撰。光家字谦甫,上海人。是书成于万历辛丑(1601年)。首二卷包括:(1)辨体辨音,(2)同音异义,(3)古今变体,(4)同音互体,(5)骈奇解义,(6)同体异义,(7)正

  • 风月堂诗话

    二卷。宋朱弁(10851144)撰。生平详见《曲洧旧闻》辞目。是集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集前有朱弁自序,称其以使事羁绊漯河,追思昔游,风月之谈十仅省四五,纂次为二卷,乃成是集。书中多记元祐中

  • 铁云藏封泥

    一卷。清刘鹗编撰。刘鄂,详见《铁云藏龟》条。封泥开始在四川发现后,道光壬午(1822)年间,沽人赉至北京,大半坏裂。刘喜海、龚自珍各得到数枚。刘鹗所藏封泥,大概是来自山东。《铁云藏封泥》,一卷,共收封

  • 论语旨序

    一卷。晋缪播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播字宣则,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官至中书令。《晋书》称其才思清辩,有意义。《隋书·经籍志》载《论语旨序》三卷,缪播撰。《唐书·艺文志》只载二卷,《宋书·艺文志》

  • 春秋文耀钩

    不分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辑。该书是《春秋纬》之一,又作《春秋文耀钩》,《春秋纬文耀钩》。说孔子修《春秋》,文成,触地动天,光耀四布,钩深致远,故名《文耀钩》。书中言州域分野,上配列宿,天垂

  • 王度二石传新、旧《唐书·艺文志》附二石伪事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度二书,一曰《二石传》二卷,一曰《二石伪治时事》二卷。田融一书,则《赵书》一名《二石集》是也。新、旧《唐书·艺文志》称《赵石记》二十卷,《二石记》二十卷,并属田

  • 集程朱读书法

    一卷。清代王澍(1668-1743)撰。作者针对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中“主于静悟,以读书为粗迹”的观点,摘取朱熹读书章程等内容来批驳,旨在反对忽视读书这一环节的治学方法。

  • 孟子时事考征

    四卷。清陈宝泉撰。宝泉字凤石,安徽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是书以《通鉴纲目》为经,杂引《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与诸家编次孟子事迹图谱,信而可证的,以之为证。是书成于周广业《孟子四考》

  • 瓞园经说

    三卷。清宋绵初(详见《韩诗内传征》)撰。此书解释经义,以说《易》为最善。如谓自古言《易》者无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学,非大《易》之通义。又谓王辅嗣“忘象”之说,后代儒生以为一扫《易》学之榛芜,而开之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