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会通

周易会通

①十四卷。元董真卿(生卒年不详)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今属江西)人。曾受学于著名经学家胡一桂。该书即本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并广及诸家而成。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从中可看出其体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统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的传文,则总附于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又取程氏《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注其下,是为“集解”。其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于传之后,是为“附录”。又取胡一桂《纂疏》而增以诸说,是为“纂注”。后来因为程传用王弼本,《本义》用吕祖谦本,或主义理,或主象占,本旨复殊;所采先儒诸说,亦各明一义,见仁见智。而真卿认为诸家之说,殊途同归,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辟门户之争,持允义理、象数二家。从而定名为《会通》。《四书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青出于蓝”。但此书中有变易经文之处,不免失先儒谨严之意,可谓白璧微瑕。该书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②十二卷。明汪邦柱、江楠撰。《经义考》引高佑·云:“汪邦柱,字砥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湖广参议。”江楠字楚余,休宁人。该书本为举业而设,故征引前说达一百七十余家,皆随文释义,少有发明。所标子目,有“全彖合旨”、“六爻合旨”、“二卦合旨”、“系辞合旨”等,也都不出讲章窠臼。卷首列“取象之义”,分正体、互体、变体、复体、积体、移体、半体、似体、反体、伏体、对体等例,自称“偶有巧合者,录其一二”,实则随意立名,横生枝节,徒增繁忧。该书《明史·艺文志》及《经义考》都有著录,但只题汪邦柱撰。《四库采进书目》署“明汪邦柱、江楠同辑”,《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则云:“《周易会通》十二卷,刊本。右明湖广参议长洲汪邦柱撰,……其书有休宁江楠相与参定。”恐此说较确。今北京大学藏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休宁梅田江氏生生馆刻本,题“明汪邦柱、江楠辑”。《四库总目》据浙江本存目。

猜你喜欢

  • 孟子读本

    二卷。清王汝谦(1777-1855)辑评。汝谦字六吉,号益齐,河南武陟人。著有《四书记悟》、《尚书管窥》、《五子论文》、《省过斋文集》等。是书首有汝谦自序,称“协用席先生,讲孟子不屑于字句,但指其握要

  • 元凯集

    五卷。明陈勋(约1616年前后在世)撰。陈勋,字元凯,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著有《元凯集》。据《福建通志》载《元凯集》四十卷。而是集仅文三卷,诗

  • 杏东集

    十卷。明郭维藩(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郭维藩,字价夫。里居生卒均不详。正德六(1511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著有《杏东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文各五卷。皆乏深湛之思。

  • 馔史

    一卷。作者不详。旧本题曰元人,恐怕也是猜测之词,不足为信。是书主要内容为杂记饮食故事。其书所用资料,大多数来源于《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大多数是常见的故事。此书本来名为《馔史》

  • 菊花百咏

    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病归。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此编以菊花的不同种类,各按花名分

  • 说文解字五音韵谱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一字子贞,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兴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官至敷文阁学士,主修国史多年。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易学》、《春秋学

  • 尚书天地图说

    六卷。清潘咸(详见《易耆图说》)撰。此书虽借《尚书》之名为名,又以《尧典》经文冠前五卷之首,以《禹贡》经文冠末一卷之首,而实是摘录支离曼衍,自抒己说,与《尚书》经义渺无所涉。而其己说又多逞私臆。如其谓

  • 中候握河纪

    ① 一卷。明孙珏辑。孙珏称:“世纪,尧与群臣沉璧于河,乃为《握河纪》,今《中候》也。告禅后二年,刻璧为书沉洛,今《中候·运衡篇》也。所授之图书,今《握河纪》也。”孙珏所辑,一共只有两条,总共才一百五十

  • 俟后编

    六卷、补录 一卷、附录 一卷。明王敬臣(1513-1595)撰。王敬臣字以道,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岁贡生,受业于魏校。敬臣性至孝,其学以慎独为先,尤以标立门户为戒,乡人尊为少湖先生。万历十四年(1

  • 释门章服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门章服仪》是道宣居西明寺,显庆四年(659)所撰。共收文十篇,第一篇,制意释名;第二篇,立体拔俗;第三篇,胜德经远;第四篇,法色光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