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皮县志

南皮县志

①八卷,首一卷。清马士琼修,吴维哲等编,汤淳等纂定。马士琼,字书湖,四川西充人,曾任南皮县知县。吴维哲,字竣之,号茹庵,南皮县人,曾任汝阳县知县。汤淳,字润生,号似庵,南皮县人,顺治进士。南皮县志于明万历年间创修,至康熙初年已七十余年未修了。马士琼于康熙十年(1671)任南皮知县后,乃延邑中绅士重修县志,于十二年(1673)成书。此志分为八门,依次为图经、事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下又分五十四子目。其事记门用编年之体,以记大事。艺文门循简略之例,只列书目。其记叙文字,有关于史实者,皆分别隶附于诸志。卷末另附有诗文一编,颇合于史法。然金石不另列一门而附于古迹,则体例未善。山川类以大台山、小台山诸丘陵附会于山,并谓大台山为太行分脉,实为牵强附会。②八卷,首一卷。清刘址续修,黄得焻等编辑。刘址,字沈亭,河南新蔡人,康熙进士,曾任南皮县知县。黄得焻,字中孚,号素庵先生,南皮县人,康熙进士,历官邹县知县、粤东化州刺史。康熙十七年(1678)刘址任南皮县令后,因官家方修通志,檄令各郡县续修县志,遂取康熙十二年本增补之,于十九年(1680)续成增刻本。此志修成距前志不过七载,其间物典、人事尚无大的变化,所增补者亦有限。官师增清代知县张慎发、刘址二人。典史增樊萃等三人。教谕增陈王册等三人。选举增康熙十四年(1675)科举人张作楫一人。人物增儒林汤裔振等三传,文苑增柴堪栋一传,乡行增张福蕴等三传。艺文书目无变化,诗文钞增刘世髓诗二首。康熙十二年志纂辑有法,此志依其成规尚少疵病。然康熙十二年志中一些疏漏错误之处,此志亦未能订正。③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殷树森重修,汪树宝、傅金纂。殷树森,字艺阶,江苏人,同治举人,曾任南皮县知县。汪宝树,字谢阶,泰安人,光绪进士,曾任庆云县令。傅金,字声远,宝坻(今属天津)人,咸丰举人,曾任南皮县训导。自康熙十九年县令刘址续修后,至光绪已有二百余年。这期间文献散失,亟待缀续。同治间,邑人孝廉潘震乙因檄修通志,奉文采访。然后未成而殁。后其子修祚出其遗稿,知县殷树森删繁补漏,于光绪十四年(1887)刻本,为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此志首一卷为序、旧序、旧跋、原修职名、续修职名、凡例、地图、天章。末一卷为杂记。正文十一志为: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学校志、风土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此志语简事详,叙述得法。疆域志分辨沿革,繁简得当。风土志条分缕细,贯穿今古风俗。惟学校志列举四配十二哲及诸先贤姓名,详述不足,继之以表,未免太繁。

猜你喜欢

  • 说铃

    六十二种,八十三卷。清吴震方(详见《读书正音》)编辑。本书汇辑清初诸人所作之见闻录、日记、笔记、游记、杂录等作品,所谓“说铃”,是小说而不合大雅之意,语出扬雄《法言·吾子》“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 芝园定集

    五十一卷。《别集》十一卷。明张时彻(1504-?)撰。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郊)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累官南京兵部尚书。著有《善行录》、《明文苑》等。是集分二编,一曰《定集

  • 御定历代赋汇

    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二十二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编。生平见《御选唐诗》条。此书认为赋自屈原、宋玉以来,即与诗别体。自汉迄宋,文质递变,格律日新。元祝

  • 论诗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 古今列女传

    三卷。明解缙(1369-1415)等奉敕撰。解缙,字太绅,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洪武(1368-1398)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主修《永乐大典》,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古今列女传》

  • 种竹斋闺秀联珠集

    四卷。清王琼编。王琼生卒年不详,字碧云,晚年号爱兰老人,江苏丹徒人(今镇江),王豫之妹,清代文学家。著有《爱兰轩集》、《爱兰诗话》、《爱兰书屋正续集》五卷、《曲江亭唱和集》一卷、《同音集》二卷。王琼与

  • 中州韵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梦占类考

    十三卷。明张凤翼(1527-1613)撰。张凤翼字伯起,号灵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嘉靖年间举人。为明代戏曲作家。是书选录古代各类书中所记梦兆之事,排比成书,分为三十四类。全书不过摘采原文,附以

  • 十二楼

    十二卷。清李渔(1611-约1679)撰。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因戴笠泛舟以遨游四方,改名渔,号笠鸿、笠翁、笠道人,别署觉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清初戏曲理论家、小说和戏曲作家。祖籍浙江

  • 瞿塘日录

    十二卷。明来知德(详见《瞿塘易注》条)撰。此书内篇七卷,外篇五卷。内篇分十五种。一为《弄图篇》,画一个大圆圈,中间空白以象无极,外圈则用陈敷文所传《蜀中太极图形》,以黑、白二色互包,用以表示阴阳递相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