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札记

十三经札记

二十二卷。清朱亦栋撰。亦栋原名芹,字碧山,浙江上虞人。此书虽然也依循考据家的途轨,但深信东晋古文尚书。对于《胤征》、《伊训》、《说命》等俱列于篇,且谓武成本无错简,孔氏《书传》由来已久。例如,《说文》“旻,秋天也,虞书曰仁覆闵下则称旻天。”朱氏认为此即引孔传文。这些是他与乾嘉讲汉学诸儒显然不同之处。其他,如《易经》“需于沙衍在中也”,此书认为“‘衍’字宜属下句读,以下文‘灾在外也’句例观之,则可见矣。惠定宇引《穆天子传》,以‘衍’当属上读,无乃好异。”又《易经》“帝乙归妹”,此书认为“归妹以震,兄嫁兑妹,故六五之辞日,帝乙归妹,泰之互卦,一归妹也。故六五之辞,亦曰帝乙归妹。《易》重互卦,于此可见。世有以互卦为非《易》本义者,妄矣!”此二说均有见地。按《易·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朱子《本义》说:“卦体似兑有羊象焉。是即互体。”朱子晚年确实曾说过:“自《左传》悟得互体,而服汉儒之善于说经也。”《诗经》“泾以渭浊”,此书认为“谓泾水清,渭水浊。泾浊渭清,向属传讹。以字义言之,泾从‘’,‘’者,水脉也,其清可知。渭从胃,胃者谷府也,其浊可知。诗人之意,言泾水之清,以合渭水而浊。己之清,以夫有新婚而浊,乃以泾之清比己,非以泾之浊比己也。”此见亦可资参考。此书又引《六经以正误》,以《笺》云“故见渭浊”,当作“故见其浊”,不知《释文》云“一本渭作谓。”则无须改其字而义自通。至于所云《李中丞泾渭二水考》,未见其书。但是乾隆五十五年,高宗曾命陕西巡抚秦承恩,由陕溯甘,亲履二水之源,经其覆奏,实系泾水清,渭水浊。朱亦栋受业钱大昕之门,正当其时,难道连这一朝廷新事也没听说吗?对于“觐礼方明”,朱氏谓“方明,四方上下之神,即《虞书》所谓六宗者也。”但这一见解,惠栋《明堂大道录》已言之。又《春秋》“尹氏卒”,此书认为尹氏是鲁大夫,虽然未从《左传》作“君氏”,但乃据《左传》“郑人囚诸尹氏”,认为尹氏是鲁大夫。但《春秋经·昭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显然说明尹氏为天子之大夫。《公羊传》之说恐不可易。此书确有可取,但慈溪冯一梅序称其为传世之书,非炫世之书,亦未免溢美。有光绪四年武林竹简斋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庸书

    二十卷。清张贞生(1623-1675)撰。张贞生,字干臣,庐陵(江西吉安)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著有《玉山遗响》(已著录)、《唾居随录》及《庸书》。是集为其子张世坤、张世坊所刊,凡二十卷,文

  • 易悟

    六卷。清刘方旸撰。方旸字芸庄,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人,乾隆时拔贡。方旸读《易》遇有疑义,将卦画及经传大义比类参照,以求其义例,常发前人所未发。《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通经学,尤善于易,一爻一象不解,思

  • 钦定平定云南回匪方略

    五十卷。清奕诉等奉敕修撰,陈邦瑞等总撰。咸丰年间,云南回民反清斗争蜂起。六年(1856年),马复初(即马德新)在新兴(今玉溪)发动回民起义,后与马如龙联合,活动于滇东南。同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聚

  • 律易

    不分卷。清缪阗(生平事迹见《律吕通今图说》条)撰。缪氏作《律吕通今图说》后,恐律吕随纳音易位说失之臆断,于是由干支之位推天地之数,乃知律由声生,声由数定。又疑纯阳终不合声音之序,于是由八音所不收探声理

  • 四书古文

    一卷。清杨志元撰。志元字子尚,号耻庵,河南禹州(今河南禹县)人。是书为制科而作,取经史古文涉及四书典故者,辑为一编。或举一事,或举一人,颇能原原委委,纤细不遗。其意在使学者开拓心胸,新鲜耳目,广扩见闻

  • 王凤林文集

    四卷。《诗集》三卷。明王从善(生卒年均不详)撰。王从善,字承吉,号凤林,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著有《王凤林文集》、《诗集》。是集凡文四卷、诗三卷。乃其子王

  • 五经赞

    一卷。清陆荣秬(生卒年不详)撰,徐堂注。陆荣秬,字锡山,亦作锡三,号香林。经学家、诗人。江苏青浦(今上海松江境内)人。监生。有文名,诗极清丽,乾隆时曾举鸿博科,不肯赴考。著有《香林诗文集》。徐堂,字左

  • 海珠小志

    五卷。清李撰。李,李昴英之十二世孙。广州府城西北,粤江中有海珠石轮居水上。宽数十丈。潮汐经焉。其圆秀若巨珠。宋宝祐四年,郡人端明殿学士佥枢密院事李昴英,施财创寺于其上,奉佛安僧。请额为海珠慈度寺。额以

  • 霞园诗集

    三卷。《文集》一卷。清郑重(约1673前后在世)撰。郑重,字山公,建安(今福建建安)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任靖江令,官至刑部左侍郎。著有《霞园诗集》、《文选集注》。是集包括诗三

  • 孟子拾遗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是书大抵皆斥程朱的名尊孔子而实背孔子,取郑注及本书以相申发阐明,谓:“以经诂经,或冀谬不千里耳。”以为《孟子》一书于汉唐时只是传不是经,盖儒者徒托空谈,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