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义疑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当然,吴浩虽于注疏之学未能融会贯通,却也有一定的基础,并非枵腹谈经,剽窃他人者可比。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当然,吴浩虽于注疏之学未能融会贯通,却也有一定的基础,并非枵腹谈经,剽窃他人者可比。
①四卷,清刘坛纂修。刘坛,曾任崇宁县知县。《崇宁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此志列图,城皇庙、吕祖祠并载。坛庙、祀典、祭品、仪注、祝文、乐章均载《大清会典》。轻重倒置,大率如此。其志风俗,末有
八卷。清吴宝谟(生卒年不详,嘉庆间在世)撰。宝谟为安徽桐城(今桐城县)人,生平不详,所著除本书外,尚有《淡远轩诗集》三十卷。本书卷首例言说:“尝见六经图拓本,相传朱子所订,不知石碣藏于何地。后至京师,
十三卷。清童颜舒撰。童颜舒字霁山,陕西洋县人,道光举人,官学博。本书有童颜舒自作“凡例”,首为《禹贡总考》,其他依次为《山川总考》、《九州分考》、《赋贡总考》、《山川附论》、《理财附论》,最后是《问答
二卷。明孙瑀(?-约1459)撰。孙瑀字,原贞,以字行,德兴(今江西德兴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礼部主事。正统初累擢河南右参政,居官清慎,有吏才。迁浙江左布政,正统末拜兵部左侍郎。景泰
一卷。中庸意读 一卷。清萧光浩撰。书首有戴联奎、达林二序及光浩自序,次凡例,次《大学》、《中庸》源流。而《大学》卷中,有大学源流、大学文法;《中庸》卷中,有中庸源流,中庸文法。所述源流颇详晰,而注重者
二百二十八卷,补遗十二卷。明彭大翼(生卒年不详)撰。彭大翼字云举,又字一鹤,号林居。扬州(今属江苏省)人。万历中曾知云南沾益州。张幼学补遗十二卷。张幼学为彭大翼之孙婿。是书辑录群书故实,于万历二十三年
四卷。明过庭训撰。庭训字成山,平湖(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该书主要记叙历代儒者事迹,上起汉董仲舒、下至明罗洪先,共三十六人。各人略录其言行,然大抵抄录他
三卷。明周宇(详见《字考启蒙》条)撰。此书共三卷,共标有八十一字,每字各为疏解一篇,其本意欲借以讲学,但穿凿点画,实则王安石之绪余而已。既非小学,又非语录,《四库》之中无类可入将之附于杂家类。传本少见
一卷。无作者姓氏。书卷首尾都残缺,亦无书题。存有整行文字七十行,尚有断行二十八行。从残卷看其体例略似唐虞世南之《北堂书钞》、徐坚之《初学记》,张楚金之《翰苑》。尤与吴淑之《事类赋》更为相近。书以偶句为
四十四卷。明陈绛(生卒年不详)撰。陈绛,字用言,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此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二十卷,中篇十二卷,下篇十二卷。体例、内容均欲仿其乡人王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