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索隐
五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自序谓:“取《说文》所遗,汇萃成编。以古文籀书为主,若小篆则旧籍已著,予得而略。”然而其中所载古文籀书,实多略而未备。如首卷东韵“工”、“共”二字,考之钟鼎,形体各异,均所未取。罕见的古文,十之四五不注出处,对考古者没有帮助。《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存目》中。
五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自序谓:“取《说文》所遗,汇萃成编。以古文籀书为主,若小篆则旧籍已著,予得而略。”然而其中所载古文籀书,实多略而未备。如首卷东韵“工”、“共”二字,考之钟鼎,形体各异,均所未取。罕见的古文,十之四五不注出处,对考古者没有帮助。《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存目》中。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二卷。清史致准撰辑。史致准,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伯平,阳湖(江苏武进)人。曾供职于云南。著有《古历考》、《太初历辨》、《授时术增解》、《乾象上一道术详注》、《景福术校注》、《钦天术校注》等书。其中刊
四卷。明汪廷讷撰。汪廷讷,字昌朝(一作昌期)无如,号坐稳,别署无无居士、全一真人,清痴叟。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古今体诗一卷、词一卷、南北曲一卷、随录一卷。萧和中序称,廷讷本有《环翠堂集》三十
一卷。明王磐(生卒年不详)撰。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约生活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因江、淮之间连年水、旱,饥民多采食野菜充饥,王磐热心饥民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丧命,便多方调查访问,写成
四卷。明陈万言(约1620年前后在世)著。陈万言,字孟谔,后字居一,号鈃山,秀水(今属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编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未及授官而卒。是集凡四卷,集中有诗
十八卷。崔适撰。崔适(1852-1924)字怀瑾,又字觯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初受业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专讲今文经学。曾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崔适治经学本宗郑学,不分今古。后在俞樾家见康有为《新
四卷。清张宝屿撰。张宝屿字萼庭。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少时读书养福楼,壮而出游。南穷黔滇,西极关陇。于水见洞庭、彭蠡之大;于山见终南、太华之高。过秦汉之故都,访前贤之遗迹,则所谓卷轴与阅历兼而有之。
六卷。清侯桢撰。侯桢字子勤,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举人。本书大致以郑玄注为主,兼采其他诸家之说作为补充,同时还订正郑氏的一些不太准确的解释。如“禹敷土”,郑玄认为“敷”是“布”的意思;
三卷。清黄本骥(生卒年不详)编辑。黄本骥字仲良,一字虎痴,湖南宁乡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黔阳教谕。著有《圣域述闻》、《嵰山绀雪》等。入清以来社会上尚保存着不少有关明人的尺牍。黄本骥认为在短柬
二卷,清刘灿撰。刘灿字星若,浙江镇海人。嘉庆优贡生。《支雅》谓之“支”者,盖所释乃《尔雅》之“支”也,故《支雅》为补充《尔雅》之作。是书仿《尔雅》体例,唯不用《尔雅》十九篇之目,另分《释词》、《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