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史

元史

二一〇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1310-1381)、王祎(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王忠文公集》。因《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拟进呈〈元史新编〉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元史》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这个最早的版本被称为洪武刻本。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刷,补刊了损坏的版页,为南监本。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始,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重刊《元史》,并对书中译名进行了错误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种版本中最坏的一种。道光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史》的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44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参考前人成果,从而使许多史文的讹误倒脱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书成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可惜今已不传。之后不断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元史》的地位。

猜你喜欢

  • 重修革象新书

    二卷。元赵友钦撰,明王祎(1322-1373)删定。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明初与宋濂同修《元史》,官翰林待制。有《大事记续编》《卮辞》《王忠文公集》等。王氏称《革象新书》芜冗鄙陋,便“为之纂次,削其

  • 温州古砖石记

    一卷。清孙诒让撰。孙诒让,详见《契文举例》条。书中辑录温州自西晋以来的古砖100余种,上起晋太康二年(281)陈卓人砖,下至陈天嘉二年(561)残砖。唯晋以后物,取足纪年月、姓名,他无记述。然其字画奇

  • 簠斋吉金录

    八卷。清邓实编次。邓实(约1854-1924),字秋枚,广东顺德人。邓曾与黄节同编《国粹学报》。《簠斋吉金录》乃邓氏家藏墨本,合褚德彝、邹寿祺两家之物,编辑影印而成。书中所录,自殷周彝器乃至古兵、秦权

  • 愚谷集

    十卷。明李舜臣(约1536前后在世。)撰。李舜臣,字茂钦,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乐安(今山东广饶)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著有《愚谷集》。是集初刻于隆庆年间,凡十卷。

  • 敏求机要

    十六卷。旧本题月梧刘实(生卒年不详)撰。凤梧刘茂实注。撰者姓与名即“刘”与“实”之间,原书空一字。疑刘实与刘茂实似为兄弟,本以实字连名,旧本也许因年久模糊,其字不清楚,传写者未辨,因于姓名之间空一字。

  • 马礼逊传

    一册。英国梅益盛编辑,山东周云路笔述。该书述马礼逊生平事迹。马礼逊为英国伦敦传道会教士,是福音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嘉庆十二年(1807)至广东,明为东印度公司翻译,暗则进行传教活动。道光十四年(183

  • 杜律注

    二卷。旧本题元虞集(1272-1348)注。生平详见《平猺记》辞目。此编所注杜诗,凡七言近体一百四十九首。卷首杨士奇序,称春解题桃树一篇,了然于仁民爱物之旨,深得杜意,必伯生所为。但欧阳元撰集墓碑未载

  • 御览经史讲义

    三十一卷。清爱新觉罗·弘历(详见《钦定诗义折中》)敕编。乾隆二年(1737),弘历特诏翰林詹事六科十三道诸臣轮奏讲义。或标举经文,下列先儒义疏,阐明其理蕴;或节取史事,下列先儒评语,辨析其得失。大略如

  • 洗心斋读易述

    十七卷。明潘士藻(生卒年不详)撰。士藻字去华,号松雪,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明史·李沂传》中附有藩士藻事迹,可参看。潘氏还著有《暗然堂类纂》一书,记所见所

  • 客杭日记

    一卷。元郭撰。郭字天锡,号云山,京口(今江苏镇江)人。生卒年不详。著述颇多,除本书外,尚有《雪山日记》、《快雪斋集》等。《客杭日记》为雍正三年(1725)厉鹗从郭日记中辑出的一册,所记自元至大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