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与砺诗文集
二十卷。元傅若金(1303-1342)撰。若金初字汝砺,揭奚斯改字与砺。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年家贫,以织席为生。后发愤读书。诗文脍炙人口。顺帝时,奉命随使臣出使安南,归后以功授广州路儒学教授。至正间,其弟若川汇编其文集,名《清江集》。洪武中又刻其文集十一卷,附录一卷。今诗文总汇一编,不知何人所辑。揭傒斯称:“每读与砺诗,如复见范德机。德机七言古律强而与砺五言古律强。其余互为伯仲。”有《嘉业堂丛书》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
二十卷。元傅若金(1303-1342)撰。若金初字汝砺,揭奚斯改字与砺。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年家贫,以织席为生。后发愤读书。诗文脍炙人口。顺帝时,奉命随使臣出使安南,归后以功授广州路儒学教授。至正间,其弟若川汇编其文集,名《清江集》。洪武中又刻其文集十一卷,附录一卷。今诗文总汇一编,不知何人所辑。揭傒斯称:“每读与砺诗,如复见范德机。德机七言古律强而与砺五言古律强。其余互为伯仲。”有《嘉业堂丛书》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
十二卷。清张希良撰。张希良,字石虹,黄安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纂修三朝国史。亦曾督学浙江。此书则张希良随文华殿大学士遂宁张公治理黄淮之时,记载诸事以成。《河防志》雍正三年(1725)刻本,共十二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熹平石经《周易》残字,汉时原刻,近世从洛阳出土,是所有出土熹平石经中规模最大,存字最多的一块。出土时石即中断为二。上石最初归文氏,后来归合肥李氏。下石归陕西于氏。此书是未归文氏、于氏之前的拓本。字刻在
五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撰。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为蒙古吐默特氏,以攻占纳喇部领地,改以地名纳兰(纳喇)为姓。纳兰性德出身显贵,其父明珠深得康熙信任,官至大学士加
一卷。又称《古今画鉴》。元汤垕(生卒年不详)撰。汤垕,字君载,自号东楚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寓居镇江(今属江苏)。该书卷末有《画鉴题词》,称“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师时与今鉴画博士柯君敬仲论画,
十七卷。《茂陵秋雨词》四卷。清王拯(1815-1876)撰。王拯字定甫,号少鹤,马平(今广西柳州)人,清代文学家。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通政使。王拯工古文,能诗,著有《渝斋文抄》、《龙壁山房文集》、《龙壁
二十一种,二百六十七卷。清钱大昕撰。全书收经部一部,史部十五种,子部四种,集部一种(为《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诗续集》十卷)。其中史部《廿二史考异》、子部《十驾斋养新录》、集部《潜研堂文集》
四卷。清范来宗(1737-1817)刻。范来宗,字翰尊,号芝岩,一号支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范仲淹后裔。乾隆四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范来宗善于行楷,且工诗画,有《洽园诗稿》等。该法帖中范氏有自
二卷。清胡薇元(详见《霜菉亭易说》)撰。《道德经达诂》释解《老子》,其篇章次第均依魏王弼本。每章之后,粗略说明解释经文大意,其间注释语句基本明确、通达。只是以“天三地七解玄牝;以阴阳金水解雌雄;炼精华
见《甘水仙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