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经注一隅

仪礼经注一隅

二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骏声字丰芑,号允清,江苏元和县(今江苏南部苏州附近)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恩科举人。官黟县训导。咸丰间,以截取知县入都,呈其所著,得赏国子监博士衔。旋迁扬州府教授,引疾未之官。博学多通,尤精文字训诂。《苏州府志》载有其所著录《六十四卦经解》、《尚书古注便读》、《诗传笺补》、《夏小正补传》、《大戴礼记校正》、《说文通训定声》、《经史答问》、《离骚补注》诸书。清国史入《儒林传》,是书也见于志,卷数相同。书的后面有骏声自跋。跋中说到:《仪礼》篇帙佚存十七,昌黎博敏,尚且苦于难读,与其不读,不如漏略,僮家犬子,并非特别聪敏,全经之授,虑艰上口,强涩记诵,耗费时日,妄自根据自己主观臆断,断章节取,纪记注疏,择取其中一部分,聊且作为熟课之用,不应该草率编成,剥裂积,敢忘其咎。(末题“道光己酉允倩私识”。)上卷为《士冠礼》至《大射仪》,下卷为《聘礼》至《有司彻》。(《观礼》后之《丧服》四篇,有目无文。)篇第虽然沿用旧有本经,而每篇经文则作了很多删节。《有司彻》只收录扫堂至乃尸俎,与乃议侑于宾至宗人摈数句,这未免过于省略。是书之注,在篇第下,大多收录注疏本《郑目录》云下一段,如《士冠礼》载童子任职居士位,至于五礼属嘉礼,而删去《大小戴》及《别录》。此皆第一。《士昏礼》载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至于五礼属嘉礼,而删去以昏为期,因而名焉二句,改取其阳往而阴来一句,曰取阳往阴来之义,可能想使童年易晓。凡是《郑目录》云《大小戴》及《别录》第几者,都删去本经正文,删节也很多。如《士冠礼》为期一段,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经文下为主人立于门东,至摈者告期于宾之家全删),即接陈设一段,夙兴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又如《士昏礼》纳采一段,使者云端至下(摈者出请事入告以下皆删),而接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所删减者虽然属于仪节,然而,古礼精意皆寓,仅仅选取便于易读易晓,对于训蒙的确方便,但无解于失制礼者之意。只有记文仍然罗列在后,还没有移到前面。注解大多取自郑注,也间或有所发明。如郑注谓雁顺阴阳往来,是书则有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有删改郑注者,如郑注冕服迎者,鬼神之,此注则言亲迎摄盏,而无鬼神之等文。但统论全书,毕竟删多存少,按解经正法,删节已经不可,何况如是书。另外,从不载《丧服》四篇来考查,似乎是书也专门供习“举业”之使用。但如今之学校,则竟然废弃诸经,果真有以是书授私塾者,则远胜于废经,因此,不必责备其删节。此书有朱氏群书本。

猜你喜欢

  • 乐府指迷

    一卷。宋张炎(1248-约1320)撰。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原西秦(今甘肃榆中北)人,家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张枢之子。张炎幼承家学,宋亡后,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落拓以终。平生工为长短

  • 西山志略

    六卷。清魏元旷撰。魏元旷,号潜园,江西新建人。西山在南昌府城之西、章江之外,高二千五百丈。西山旧有志,皆不传。清乾隆间,欧阳桂纂辑志稿十二卷。后涂兰玉改辑。欧志采辑略备,然杂乱而无章。涂志较具条理,然

  • 北海集

    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宋綦崇礼(1083-1142)撰。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后徙潍之北海(今山东潍坊)。登重和元年(1118)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

  • 春秋条辨

    不分卷。清梁鸿翥撰。鸿翥字志南,德州(今山东德州)人,乾隆年间岁贡生,著有《周易观运》、《尚书辨义》、《仪礼提纲》、《周官辨义》、《四书阐注》等。《春秋条辨》是作者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

  • 清满洲八旗世系

    三册。撰者不详。记嵩佳氏、赛密勒氏、尼玛察氏、拖沙喇哈番额尔等世系。用满文撰写,间附汉文。现有稿本。

  • 风俗通义拾补

    不分卷。清代卢文弨(1717-1796)撰。卢文弨见《抱经堂丛书》或《抱经堂文集》条。此书是作者所撰《群书拾补》中的第二十八种。《风俗通义》一书宋代时就已残缺不全,错误也较多。卢文弨根据他所能见到的元

  • 竹坡诗话

    一卷。宋周紫芝(详见《太仓梯米集》)撰。是书为周紫芝论诗之作。《二老堂诗话》载是书凡百篇,今所存只八十篇。书中论陶潜“刑天舞干戚”诗,句袭曾纮,又论王维诗袭李嘉祐,皆为大谬。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对此已

  • 幄机经

    见《握奇经》

  • 何氏丛书五种

    二十卷。清何元锡(1766-1829)编。何元锡字梦华,又字敬祉,号蛇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精于簿录之学。家中藏书甚富,所藏书以及金石等多有条贯。其中的善本精抄书,做“获经堂”书屋藏之。元锡

  • 扬州水道记

    四卷。刘文淇撰。刘文淇,字孟瞻,江苏仪征人。父锡瑜,以医名世。文淇孝养承志,能得观心。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群经。其据《左传》、《吴越春秋》、《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诸书,谓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