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一百二十二卷。宋张君房(生卒年不详)编辑。张君房,字尹才(一作允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后从御史台谪官到宁海(今属浙江省)。曾参予编校《大宋天宫宝藏》一部、又编辑《云笈七签》一部。据《云笈七签序》及《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引《宋三朝国史志》载述,大中祥符初年,宋真宗崇尚道教,将秘阁藏书太清宝蕴交付余杭郡,使知郡戚纶与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修较,又命司徒王钦若统其事,使成藏而进之。于是依旧目刊补:凡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零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零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合为新录,共为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撰篇目上献,赐名《宝文统录》。然而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戚纶等推荐张君房主其事,王钦若也认为张君房可用,大中祥符六年(1013)冬,张君房除著作佐郎,使专其事。张君房尽得秘阁道书外,又收到苏、越、台三州旧《道藏》三千余卷,并又收到朝廷陆续交付到福建的道书及《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一起,依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商较异同,编次而成《大宋天宫宝藏》,总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其后,张君房又撮其精要,采用万余条而编成《云笈七签》一书。“云”,是指道经为云篆天书,“笈”,是指书箱,所以道书称“云笈”;所谓“七签”,是指道经三洞、四辅共为七部之意。张君房认为道经总旨,不出七部所含,所以此书名为《云笈七签》。全书一百二十二卷。其中第一卷至二十八卷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内含:《道德部》(第一卷)、《混元混同开辟劫运部》(第二卷)、《道教本始部》(第三卷)、《道教经法传授部》(第四卷)、《经教相承部》(第五卷)、《三洞经教部》(第六至二十卷)、《天地部》(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卷)、《日月星辰部》(第二十三至二十五卷)、《十州三岛》(第二十六卷)、《洞天府地》(第二十七卷)、《二十八治》(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是以道士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分类辑录;内含:《禀生受命》(第二十九至三十一卷)、《杂修摄》(第三十二至三十六卷)、《斋戒》(第三十七卷)、《说戒》(第三十八至四十卷)、《七签杂法》(第四十一卷)、《存思》(第四十二至四十四卷)、《秘要诀法》(第四十五至五十一卷)、《杂要图诀》(第五十二卷)、《杂秘要诀法》(第五十三卷)、《魂神》(第五十四至五十五卷)、《诸家气法》(第五十六至六十二卷)、《金丹诀》(第六十三至六十五卷)、《丹论诀旨心照》(第六十六卷)、《金丹部》(第六十七至六十九卷)、《内丹诀法》(第七十卷)、《金丹部·太清真人大丹》(第七十一卷)、《内丹》(第七十二至七十三卷)、《方药》(第七十四至七十八卷)、《符图》(第七十九至八十卷)、《庚申部》(第八十一至八十三卷)、《尸解》(第八十四至八十六卷)。第八十七卷至一百二十二卷编录前人文字及诗歌、传记等;内含:《诸真要略》、《仙籍旨诀》、《诸真语论》、《七部语要》、《七部名数要记》、《仙籍语论要记》、《仙籍理论要记》(第八十七至九十三卷),又含《仙籍语论要记(第九十四至九十五卷)及摘自《真诰等书的《赞颂歌》、《歌诗》、《诗赞辞》、《赞诗辞》(第九十六至九十九卷),含《纪》(神仙语录之类,第一百至一百零二卷)、《传》(记录真人传记等,第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六卷),含《传录》、《列仙传》、《神仙传》(第一百零七至一百零九卷)、《洞仙传》(第一百一十至一百一十一卷)、《神仙感遇传》上(第一百一十二卷)、《传》(又作《神仙感遇传》下,内含《续仙传》等。第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六卷)、《道教灵验记》(第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卷)。总之,凡是有关道经典籍都统收或摘取辑录,不加评论和解说。张君房自序称此书“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实非过论。由于元代重释轻道,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焚毁道书,致使《道德经》以外的道书几乎全遭厄运,只有《云笈七签》和《太清风露经》(现藏北京图书馆)得以幸存,所以《云笈七签》是宋代集道书之大成者,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宋代及其以前的道教典籍。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认为此书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史料,养生家也从此书中多有吸取。无论对于修身还是治学,此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

猜你喜欢

  • 隶经剩义

    一卷。清末林兆丰撰。兆丰字玉如,浙江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盖为王先谦据其家藏稿本,刻入《经解续编》之中。篇幅不长,然多有可取者。如“周公称王说”考证甚详;“《禹贡》三条四列

  • 九谷考

    三卷。清程瑶田撰。程氏生平见“果蠃转语记”,是书以《说文》为主要根据,考释黍、稷、稻、粱、麻、大豆、小豆、麦、苽等九谷。每一谷首列《说文》之说,后加按语,遍引经史百家,间用农家习沿之语,参验以播获季节

  • 空同子瞽说

    一卷。明苏伯衡(生卒年不详)撰。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省)人。本宋苏辙之后裔,因苏辙之子苏迟守婺州,而举家迁往婺州。苏伯衡博洽群籍,精于古文辞。元末贡于乡,洪武初征入礼贤馆,后为国子监学正,以荐

  • 尚书小疏

    一卷。清沈彤(1688-1752)撰。彤字冠云,又作贯云,号果堂,门人私谥文孝先生。吴江(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彤少时家贫,以穷经为事。从何焯游,登张伯行、杨名时门,讲学不缀。其经学根底宏深

  • 静轩集

    十三卷。明陈宜(约1456前后在世)撰。陈宜字公宜,号静轩,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由工科给事中历官至兵部侍郎。据明路璧所作《陈宜小传》中称宜“有《金台集》、《金陵集》、《

  • 纬萧草堂诗

    六卷。清宋至(1656-1725)撰。宋至字山言,晚号方庵。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督学浙江、工诗。宋至为吏部尚书宋荦之子,承有家学,兼得王士祯之传。《四库全

  • 读左索解

    十二卷。清王大经撰。大经原名日洪,字陆亭,浙江人,曾作过兰水颐山学官。此书成于道光癸未(1823)。他鉴于《左传》注本很多,世上流行各种版本,善者不多,不利于童蒙诵习,于是取陆粲《左传附注》、顾炎武《

  • 未轩文集

    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1435-1508)撰。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直谏被杖谪官,弘治初(1488年

  • 汉碑征经

    一卷。清朱百度撰。百度,字午桥,江苏宝应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作者因秦焚简策,古籍湮灭,汉朝建立以后,大兴经学,其后经师相承,久而久之,辗转抄书,谬误颇多,从而认为:传流至今不变者,唯有汉碑最古,

  • 笑拙墅稿

    一卷。明金建中(约1600年前后在世)撰。金建中,字仲立,山东海阳(今烟台)人。万历中国子监生。笑拙墅,是其别业名。是编前列诸人序记传赞。次为金建中之诗,多咏园中景物。后附其子金麟祥跋。有浙江汪汝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