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庸说

中庸说

一卷。刘师培(1884-1919)撰。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今江苏仪征)人。著有《春秋左氏传例略》、《礼经旧说考略》、《周书补正》、《逸礼考》、《太誓答问驳义》等。是书大旨据《春秋左氏传》以证《中庸》之谊。谓孔子作《春秋》所以明中德,子思作《中庸》所以明《春秋》之用。其性、道、教三项,引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以为天地之中,谓阴阳是为天命,民多以生,是之为性;动作威仪,性所自秉;率而行之,是之为道;修而裁之,是之为教,而统归之于礼。是说虽不免附会,而较康有为《中庸微》更有根据,也较详备,唯说至诚引服子慎说,则太涉于牵强。该书版本不详。

① 五卷。清毛奇龄撰,门人章大来、楼宅中、朱樟、陈佑及其子远宗与侄文辉编定。此书立说异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归宗刘宗周,主慎独之说。毛氏恃才好辩,持论难免偏颇,此书也不例外。书后附有其门人子侄之解说。② 二卷。清边廷英(详见《古本大学说》附《大学改本考》)撰。是书分二卷。大意以为《中庸》是子思述圣言以明圣教之书。其称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教,都指孔子之教言。修道之教,即孔子的修道似仁之教。自明诚之教,即孔子的明善诚身之教。二十八章依文解释,义多恰当,其特创之说。其称《中庸》一书多出于《易》,首章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即《易》中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之义。言天地位即《易》中言天位帝位之义。言万物育即《易》中言资始资生之义。其开宗明义。言天、言命、言性、言道即《易》中《乾传》的言天、言道、言性、言命之义。再证全书,认为言诚即《易》中言元之义。言明即《易》中言亨之义。言庸即《易》中言恒言常之义,等等。都是根据诸经不过为孔子删定,唯《易》的爻传,乃是孔子自作,得此结论。另其解释“鬼神”,称书言鬼神,实非正言鬼神,乃以鬼神况言人事之辞。鬼神即造化,鬼之义为归,神之义为伸,因造化的循环往复,有屈伸之义而得名。是书无序、跋。该书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猜你喜欢

  • 华氏中藏经

    三卷。旧题汉华佗(约141-208)撰。华佗,别名旉,字元化,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华佗一生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外科与针灸之术,医德高尚,医术精良,后世传

  • 孟子补义

    十四卷。清凌江编辑,凌奎增注。凌江吴兴人,凌堃之兄,凌奎乃其弟。卷首有凌江自序,大旨以赵邠卿《章句》为主。书中除赵注外,间引刘注孙疏,也间有订正赵注处。注下有双行夹注,乃凌奎增注,可与凌江注互相参证。

  • 清江诗集

    十卷。《文集》三十一卷。明贝琼(1314-1378)撰。贝琼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末领乡荐,随后退居殳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洪武六年(1373)以荐除国子监

  • 墨海金壶

    一百一十五种,七百二十七卷。清张海鹏(详见《学津讨原》)编辑。张海鹏既收明毛晋汲古阁丛残书籍汇为《学津讨原》,又广搜四部博采九流,得古书之可以附庸六籍者汇辑成此编。书之凡例自称悉本四库所录,多采文澜阁

  • 鳌峰讲义

    四卷。清潘思榘撰。潘思榘详《周易浅释》条。此书是作者任福建巡抚、执掌鳌峰书院时为诸生讲授《大学》、《中庸》的讲义,其学生将其汇编成书而付梓。

  • 说文佚字考

    四卷。清张鸣珂(1829-1908)撰。鸣珂字公束,号玉珊,浙江嘉兴人。咸丰拔贡,官江西奉新知县,著有《寒松阁集》。是书搜辑赵宦光、顾炎武、毛际盛、惠栋、段玉裁、江声、江沅、王念孙、桂馥、许瀚、严可均

  • 宝庵集

    八卷。明顾绍芳(约1592年前后在世)撰。顾绍芳,字实甫,江苏太仓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左春坊左赞善。著有《宝庵集》。是集凡八卷。前有冯琦“三太史集序”一篇,称绍芳及王敬卿、葛

  • 绵竹杨先生事略

    一卷。清黄尚毅撰。尚毅,清末叶四川绵竹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中书科中书。该书记其师杨锐事迹。杨锐字叔峤,亦四川绵竹人,以优贡生考取知县,未就。又考取内阁中书,充会典馆帮总纂,官书成,晋为侍读,

  • 浮石禅师语录

    十卷。清代释通贤(生卒不详)撰。通贤,俗姓赵,字浮石,当湖(今地不详)人。生有奇特禀性,厌烦薰腥。稍长萌发出家之念,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归回故里后,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稍又蓄发。后转投佛门,于武原

  • 清源县志

    二卷。清和羹修,王灏儒纂。和羹,字涵庵,河北内丘县人。出身副贡,顺治十五年(1658)任清源县知县。王灏儒,字心孩,邑人,赐进士第,官至山东兖州府曹州知州。两人皆为官清政,且善诗文。和羹任知县后,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