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人。《韵编》与《中原音韵》分韵与撰作体例均相同。只是把周书的“歌戈”改为“哥戈”,“侵寻”改为“寻侵”,“皆来”改为“皆莱”。周书“东钟”“庚青”两韵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东钟”韵;“歌戈”“萧豪”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萧豪”韵;此类改动可能是因为实际语音有所变化。《韵编》“东钟”等八韵,有三十处五十三个字注“收”。这些字与其他同音字来自《广韵》的不同韵部,这些字在《中原音韵》里往往排在同音节的其他字后面。《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七条云:“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本声”指本韵部的主体,如“鱼模”部中来自《广韵》“鱼”、“虞”、“模”三韵的字;“外来”指来自其他韵的字,如“鱼模”部中来自“尤”、“侯”、“屋”、“沃”、“烛”、“没”、“物”、“术”等韵的字;这些“外来”字收在“本声”字下,但不别立名头。对这些“外来”字,卓氏一一注以“收”字。卓氏的标注虽然不是新发现,但它标示出周德清排列同音字的规则,而这些“外来”字往往是语音变化的标志,卓氏的标示,为研究元代实际语音变化提供了方便。《中原音韵》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但《韵编》却把“平声”分为“阴字”、“阳字”、“阴阳字”三类。明王骥德《曲律》云:“凡字不属阴则属阳,无阴阳兼属者。”卓氏的“阴阳”并不是平声的第三个调类,他三分平声,并立“阴”、“阳”、“阴阳”名头,象对“外来”字注以“收”一样,是分析研究《中原音韵》的标记。“三分法”解剖了周氏“平分阴阳”这一重大语音演变现象,暗示有一种和卓氏关系密切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三分平声是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掌握平分阴阳的方法。遗憾的是卓氏没有加以说明,遂使人迷惑不解。《韵编》字数较《中原音韵》少了一千多字。此书原刊于明代《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近年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附于讷庵本《中原音韵》之后。

猜你喜欢

  • 绀寒亭集

    十四卷。清赵俞(?-1713)撰。赵俞,字文饶,号蒙泉,上海嘉定人,生年不详。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授山东定陶县知县,在任五年,后因患病告老还乡。赵俞工诗文,与孙志弥等

  • 说四书

    ① 四卷。清郭善邻撰。善邻字畏斋,河南商邱(今河南商丘)人。著有《春秋解》、《春秋解总论》、《兴观录》、《孝子传士训》、《士戒》、《春山文集》。善邻曾就四书于其讲性理之处,每则各为一文,大要在发明朱子

  • 三传异同考

    一卷。清林昌彝(详见《左传杜注勘讹》)撰。昌彝字惠常,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治《三礼》,兼治《春秋》三传。该书对《春秋》三传文辞互异之处进行条举,又博考众说,参以己见,断其是非。作者用力较勤,持论也比

  • 古诗选

    三十二卷。清王士祯(生平详见《十种唐诗选》辞条)编。此集为汉至元代五、七言古体诗选集,凡三十二卷。前十七卷选汉至唐的五言古诗,后十五卷选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诗。王士祯认为五言古诗上接《诗经》,所以两汉之作

  • 清端集

    八卷。清陈瑸(1656-1718)。陈瑸,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人,字文焕,号眉川,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浙闽总督。陈瑸为官清廉卓绝,康熙皇帝对他有“苦行老僧”之誉。陈瑸曾说“贪取一钱,即与百

  • 小儿药证真诀

    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 楚颂斋诗集

    八卷。清胡焯(1804-1852)撰。胡焯,字光伯。湖南武陵人。九岁能赋诗。十八岁补县学生员。道光五年(1825)为拔贡。曾八次应乡试,至十九年(1839)始中举。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选庶吉士

  • 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袭次全详

    不分卷。清黄表(生卒年不详)撰。表字君开。该书统编清宗室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之爵秩。列表遵照横格定式,直则得其辈分,横则辨其亲疏。其功绩事迹载于国史《玉牒》中,故不立传。《玉牒》经1900年八国联军之

  • 惠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惠栋(1697-1758)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厓,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清代经学家,乾嘉学派吴派的奠基人,钱大昕论其学曰:“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己有。

  • 养志居仅存稿

    十八卷。清陈宗起(1798-1832)撰。陈宗起,字敬庭,号叔度,江苏丹徒人。宗起幼孤,好学深思,弱冠为诸生,道光科拔贡生,后三遇省试皆不举,遂绝意仕进,一以著书为务。宗起生平无他嗜好,除与宾客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