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

唐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的革新运动。唐代后期,贪官污吏横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拯救唐政府的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统治集团内的一些人相继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德宗死,太子李涌即位,是为顺宗。顺宗做太子二十余年,关心时政,有志改革,他即位时虽已得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即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人。提升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生,王叔文兼盐铁副使,以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进行改革。首先罢掉贪官京兆尹李实,市里为之欢呼。接着罢去贞元末年以来为害最烈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在雕、鹘、鹞、鹰、狗五坊供役之人),罢诸色榷税及盐铁使每月的“羡余”。免除李锜的盐铁转运使兼职,以杜佑任之,王叔文为副。坚决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领三川的无理要求,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王叔文、王伾等人在打击贪官污吏,革除时弊,选拔人才,制裁藩镇,限制宦官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因而和宦官、藩镇以及贪官的利益发生矛盾,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废顺宗,立太子。剑南西川、荆南、河东诸节度使亦上表提出,顺宗久病,应以太子监国,以配合宦官。俱文珍先以皇帝名义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使其不能进商国事。后王叔文因母丧去位,改革派势力大减。七月,顺宗被迫让太子代理国政,王伾称病去职。八月,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接着贬王伾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王叔文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不久病死于贬地开州,王叔文次年赐死。九月,贬韩泰为抚州(今江西临川)刺史,韩晔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柳宗元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认为贬官过轻,又贬韩泰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司马,韩晔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陈谏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马,韦执谊为崖州(今广东海南岛)司马,号为八司马。永贞改革维持了不足五个月便失败了。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永贞改革,或二王八司马改革,或二王柳刘改革。

猜你喜欢

  • 秦国

    东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嬴姓,相传为伯益的后代。秦未被分封前,作为部落状态,长期活动于今陕西和甘肃东部的渭水流域,曾与西戎部落杂处。非子为秦部落领袖时,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为附庸,由犬丘(今陕西兴平

  • 捐纳

    清朝公开卖官鬻爵的一项制度。清代选官主要靠科举,另有捐纳为其补充。地主分子通过捐钱、捐米,现任官可以提级;降职、革职官可以复职;候补官可以优先选用;没有官职的可以取得官职。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 铜匦

    武则天时设置的一种谏议箱。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铸铜为匦(箱子),以收集朝野各界人士的谏议。其匦分四:其东为“延恩”,献赋颂、求官位者投之;南为“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为“伸冤

  • 景教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由叙利亚人阿罗本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传教,公元638年建波斯寺,后称大秦寺,时有教士二十一人,后向全国发展。武宗灭佛时,该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

  • 高煦之叛

    明宣宗时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明成祖封子朱高煦为汉王,高煦狙诈多智,以武才自负,曾随成祖出征有功,阴谋夺太子位,未成。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高煦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北)举兵反,任命王斌、朱煊

  • 社学

    元代村社设置的学校。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二月,元政府建司农司,同时颁布农村立社法令。之后,广大农村陆续建社。政府在立社令文中规定,每社都要建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孝

  • 华兴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留日学生黄兴返回长沙,借教书为掩护鼓吹民族思想,暗中策划反清革命。11月11日(九月二十三日)邀集有志革命的青年陈天华、章士钊、秦毓鎏、周震麟等集会

  • 察合台汗国

    蒙元时期的西北宗藩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成吉思汗建国后,察合台分得四千蒙古民户。成吉思汗西征时,又将畏兀儿以西直至阿姆河之间的草原分封给察合台,遂形成察合台汗国。其疆域最盛时东至吐鲁番、罗布泊,

  • 天地会

    又称三合会、三点会,清代民间秘密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城市平民等劳苦大众,也有汉族地主阶级反满派。汉族地主阶级反满派参加这个团体的目的,是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图谋私利,他们强调“反满”,

  • 大索貌阅

    “大索”即广泛搜索, “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是隋朝整顿户籍、检括逃避赋役户口的重要措施。南北朝时,全国隐漏户口,投靠豪室,以及妄称老、小以免赋役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严查户口,隋文帝先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