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竹窗寒雨滴,苦砌夜虫喧

    【介绍】:崔峒《酬李补阙雨中寄赠》诗句。苦砌(qì),粗劣的石阶。二句以白描手法描绘了深夜雨滴虫喧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通宵难眠的羁旅之愁。

  • 犀牛

    战国时秦蜀郡守李冰兴修水利,立五头石犀牛镇压水怪。后代诗文或以“犀牛”为赞颂李冰或称颂兴修水利之典。亦用以称美郡守等地方官吏。杜甫《哭韦大夫之晋》:“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又《石犀行》:“君不见秦

  • 韦文明

    【介绍】:见韦丹。

  • 鱼须

    朝笏名。《礼记》以为大夫之笏。亦泛指在朝为官。李昭象《赴举出山留寄山居郑参军》:“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

  • 陈琳

    建安七子之一。归曹操后,军国书檄,多出其手。见《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介绍】:张九龄《望月怀远》诗句。写月夜怀人,忧不成眠,爱月灭烛,披衣出屋,望月遥寄情思。光满情深,露滋望久,写得委曲婉转,缠绵深沉。

  • 东洛梁家谣

    【介绍】:李贺作。见《荣华乐》。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介绍】:孟浩然作。一作《临洞庭》,又作《岳阳楼》、《临洞庭上张丞相)等。张丞相,指张九龄,或以谓张说。这首望洞庭以托意的干谒诗,前两联着力描绘了洞庭湖秋水盛涨、涵浑浩阔、水烟茫茫、澎湃动荡的壮丽景色

  • 就对

    即就句对。

  • 送客之江西

    【介绍】:郑锡作。送客出使江西,故极写彼地景色,以表达相送之情。对仗工稳,语言清丽;景中含情,意象绵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