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足
见“三冬学”。
见“三冬学”。
文集。唐魏知古撰。《旧唐书·魏知古传》谓文集七卷,同书《经籍志下》及《新唐书·艺文志四》则著录《魏知古集》二十卷。其集当已亡佚。《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存文四篇。
【介绍】:①沈佺期作。见《古意呈补阙乔知之》。②(全)李颀作。古意,犹“拟古”。诗写征夫思乡之情。诗分两截,前六句全用五言,写幽燕健儿的英勇剽悍,视死如归。“须如猬毛磔”,更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后六
即报恩寺。在今江苏省苏州西支硎山上。其山又名报恩山、南峰山。晋高僧支遁曾居此山,山上有平台如硎,故称。刘禹锡《题报恩寺》:“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
【介绍】:郎士元作。见《题精舍寺》。
宋赵蕃、韩淲精选,谢枋得注解,民国时人卢前补注。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5年2月印行。该书共分五卷,收韦应物至吕洞宾,计54人,诗101首,皆七言绝句。而李白、杜甫、韩愈、元稹,皆不在选。惟刘禹锡选至
柔和醇美。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软美仇家酒,幽闲葛氏姝。”
即杏坛。王建《送司空神童》:“杏花坛上授书时,不废中庭趁蝶飞。”参见“杏坛①”。
形容残春时花草凋落的景象。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后用为形容残败零落的样子。
诗体名。“声诗”之名,较早见于《礼记·乐记》:“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声”、“诗”指乐歌与辞。唐人将“声”与“诗”合为一词,指有声之诗。中唐权德舆《薛公先庙碑铭》称:“为政事,吏师于文章;为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因以“乐箪瓢”为咏贤者安贫乐道之典。权德舆《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二纪乐箪瓢,烟霞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