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黎语支

黎语支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海南省。族语支包括黎语和海南省西海岸的昌化江出海处沿江两岸约6万居民使用的“村话”。使用黎语支语言的人口约87万(1982年)。黎语支语言的特点: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元音为长短;有-m、-n、-、-p、-t、-k韵尾,黎语的个别方言土语,还有一n和-t韵尾。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两类,声母和声调有互相约制关系。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谓语之后,补语在宾语之后: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组在被修饰的名词前面外,都在被修饰名词之后。有丰富的量词,但不能重叠,也不能单独用于名词之前。这是黎语支同壮傣语支,侗水语支的一个明显不同点。从词汇上看,黎语支与壮傣语支的同源词比例数,高于黎语支与侗水语支的比例数。

猜你喜欢

  • 顺宁十三寨布朗族起义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顺宁府(今云南凤庆)推行改土归流,布朗族土知府被革职,所属13寨布朗族极为不满,凭据天险,联合附近各族人民起义,杀指挥、千百户等官兵数十人,声言据顺宁、蒙化(巍山),攻腾越

  • 怀朗庄往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掌管粮米事务的官员。为※召片领之下的四大怀朗(官名)之一。与各勐※召勐的※波朗共同组成议事庭,是议事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代表等级地位的※田官等级中,属“百田

  • 鱼儿泊驿路

    驿路名。鱼儿泊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为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达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间的重要驿站之一。蒙古汗国时期从中原赴漠北的东路,都是出野狐岭,经抚州、昌州,越过昌州北的金界

  • 都老制

    壮族传统社会组织。“都老”亦称“布老”、“布求”。壮语音译,意为“寨老”、“乡老”。在多数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无定额,每个村寨少者1人,多者3—5人。广西上思县三科村等地,都老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平时与

  • 马文升

    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友松道人。再号三峰居士,回族。河南钧州(今禹县)人。幼聪慧好学。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先后巡抚山

  • 元世祖平云南碑

    元代古碑。在云南大理城西约1公里的苍山中和峰下。元大德八年(1304),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建言所立。碑面由上下两截黑色青石相接而成,竖于石龟(实为赑屃)背上,高4.44米,宽1.65米,额题篆书《世祖皇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中次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本部左翼中旗之东。东至西雅博克,西接额尔沁乌苏,南抵乌兰商达,北达庞克尼屯。有佐领1。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五十八年(1719),析多尔济阿喇布坦所辖人户别为1旗,令成衮札布辖之

  • 白史

    ①蒙古史书。全名《崇高至上转轮圣王十善福白史》,汉译名作《杂噶拉斡尔第汗所编之经卷源流》(杂噶拉斡尔第汗指忽必烈汗)。明代蒙古※切尽黄台吉据忽必烈时代之《白史》及畏兀儿人必兰纳识里卫征国师旧作,加以校

  • 连阳八排风土志

    书名。清李来章著。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刻本两册,共8卷。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作者曾任广东连山知县,根据耳闻目睹及采访调查,详细记述了粤北八排瑶地区的地貌、建置、社会组织、婚姻

  • 张伏利度

    晋代乌桓首领。拥众2千,驻屯乐平(治今山西昔阳)。恃众屡拒汉国刘渊(304—310年在位)招纳。渊辅汉将军羯族石勒定计,伪获罪于渊,投奔之,结为兄弟。使勒率众攻掠,所向无前,为诸胡畏服。汉元熙四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