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噶右翼旗
清内蒙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地东界阿巴哈纳尔旗,西接苏尼特旗,南邻察哈尔正蓝旗,北临大漠。元属上都路。明代,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居此,号所部曰阿巴噶。原役属于察哈尔,后畏林丹汗侵逼,往依喀尔喀。顺治八年(1651),济农都思噶尔归清,封札萨克多罗郡王,掌本旗。札萨克驻科布尔泉,会盟于锡林郭勒盟。
清内蒙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地东界阿巴哈纳尔旗,西接苏尼特旗,南邻察哈尔正蓝旗,北临大漠。元属上都路。明代,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居此,号所部曰阿巴噶。原役属于察哈尔,后畏林丹汗侵逼,往依喀尔喀。顺治八年(1651),济农都思噶尔归清,封札萨克多罗郡王,掌本旗。札萨克驻科布尔泉,会盟于锡林郭勒盟。
见“兀者后卫”(1111页)。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斡罗纳儿、斡耳那、斡罗那、斡鲁纳台、斡罗纳兀惕。与成吉思汗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长子斡剌纳儿之后裔。蒙古国开国功臣巴歹、启昔里(乞失里黑)即属此部,宋嘉泰三年
元地名。一作聂延城,清文献作纳延城。故址约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东南方。为元代捞珠之所。
元置。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至元十五年(1278),罗氏鬼国主阿榨(一作察),并西南番河中府方番主韦昌盛纳土内附,命名为其地安抚使,佩虎符。十六年,潭州行省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置八番罗甸
古族名。见《新唐书·南蛮传下》。为汉晋时期闽濮(即缅濮)、裸濮之一部。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因有折齿、染唇之俗,故称。汉晋时期与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
见“保住”(1681页)。
古族名。又称僰人。秦以前主要分布在以僰道(治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为中心的今川南和滇东北一带。曾建有僰侯国(僰国)。秦通※五尺道及西汉通西南夷道,皆起自僰道。其地汉时属犍为郡。南朝梁时,属戎州。秦汉时已
见“松木儿台吉②”(1297页)。
?—1831清朝将领。七十五之子。监生出身。嘉庆元年(1796)至七年(1802),随军于湖北、四川等省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军。由副前锋校升头等侍卫、副都统。八年,署贵州古州镇总兵。次年,调署广东潮州
唐时西域宁远国王。宁远国原称拔汗那(原苏联中亚费尔干纳),又称钹汗、破洛那,辖地在真珠河(又作质河,今那林河)北。显庆(656—661)初,其先遏波之遣使朝贡,三年(658),任休循州都督、阿了参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