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的鞠部落、北室韦和钵室韦有密切关系;一说应是以肃慎后裔靺鞨族为基础,吸收了北室韦和鞠部落成分。清文献记为索伦或索伦部。内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之分,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用其作为民族名称。清初居于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地区,专以狩猎为业。一说此为其主要部分居地,尚有另二支,一为使鹿的,即“喀木尼堪”,分布在贝加尔湖西北的勒拿河一带;一为使马的,散居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至迟在崇德六年(1641),索伦部已全部归清。从顺治年间(1644—1661)起,因沙俄入侵,进行英勇反抗后,大部分被迫陆续迁到黑龙江南、额尔古纳河东至嫩江两岸,与先后迁来的达斡尔、鄂伦春族等交错杂居。同被分编佐领,入旗籍,受布特哈总管衙门管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有的改事牧业或农业,现经营牧业者,主要居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从事农业者,主要在阿荣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少数尚以狩猎为生者,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境内。康熙三十年(1691),清政府令其“披甲驻防”,自此平时从事生产,“军兴皆听调拨”。其民以“骁勇闻天下”。在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用和压榨下,清末已“积贫成弱,实有不能整饬之势”,到1945年解放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农牧业区早已进入封建制社会,少数从事狩猎的,解放时还保留许多原始公社制残余。无文字,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使用蒙语文,农区使用汉语文兼达斡尔语。原信萨满教,现无神论思想有较广泛传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游牧和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实现了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基础上,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不断提高,使人口迅速增加,据1990年统计,人口已由1957年的7200人增至26315人。

猜你喜欢

  • 讷默库济尔噶勒

    ?—1753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一昂吉首领。绰罗斯氏。※小策凌敦多布孙。初领准部一昂吉,驻牧萨勒齐图(位于楚河南岸)、和尔衮(在楚河下游)等地。乾隆十五年(1750),喇嘛达尔札执政,受倚任。达瓦齐和阿

  • 阴山岩画

    分布于内蒙古境内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中。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岩画宝库。多刻画于断崖立壁、山巅巨石之上,形成密集的岩画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提及。1976年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又有大批发现。据研究

  • 段素顺

    ? — 985宋代云南大理国第五世国王。白族。大理人。※段思聪子(杨慎《滇载记》则谓二人未知何属)。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即王位,年号明政。与宋朝有通好之意,虽未遣使,但有间接交通。据《续锦里耆旧

  • 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之碑

    碑铭。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高宗弘历为纪念平定大小和卓木而撰。铭文以满、汉、维3种文字镌刻。记叙布拉呢敦和霍集占在伊西洱库尔淖尔被击败及逃奔巴达克山经过。原碑立于淖尔东北岸,光绪十七年(1891

  • 向弘

    见“建平蛮”(1542页)。

  • 白夷

    参见“白衣”(594页)。

  • 南齐书

    南朝齐史书。纪传体。原名《齐书》,宋代始称《南齐书》,以便与李百药之《北齐书》相区别。南朝齐梁之际萧子显(489—537)撰。原书60卷,现在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子显字景阳,南

  • 高桢

    金朝大臣。渤海人。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徙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辽太师※高模翰五世孙。少年好学,业进士。辽天庆六年(1116)高永昌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起兵反辽时,隶永昌军。及金将斡鲁统兵来讨,进拔沈

  • 奕经

    1791—1853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字润峰。道光帝侄,成亲王永瑆孙,多罗贝勒绵懿子。侍卫出身。嘉庆间,历任内阁学士、都统、将军等职。道光四年(1824)授护军统领,管理火器营事务。曾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阿尔泰军台所经。东至温都尔西里接军台,西接赛音诺颜部中前旗,南接乌喇特中旗,北至额尔德尼陀罗海。有佐领4。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达赖岱青孙礼塔尔归附,次年,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