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胡尔萨
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筒被子”。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野外露宿常用的被子。以长毛狍皮制作,口袋形;在开口一头缝有几根皮条。睡觉时将外衣脱去,身入其中,将袋口皮条扎紧,既保暖又防潮湿。在冰天雪地露宿时,下垫狍皮褥子,旁燃篝火,即可安睡。解放后,因该地区狍子减少,皆改用棉被。
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筒被子”。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野外露宿常用的被子。以长毛狍皮制作,口袋形;在开口一头缝有几根皮条。睡觉时将外衣脱去,身入其中,将袋口皮条扎紧,既保暖又防潮湿。在冰天雪地露宿时,下垫狍皮褥子,旁燃篝火,即可安睡。解放后,因该地区狍子减少,皆改用棉被。
古族名。见《华阳国志·南中志》。系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汉晋时期与古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县,后移耿马),相当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尔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齐旺子。初授协理台吉,隶从兄车布登右翼中旗。康熙五十年(1711),以追缉巴尔呼逃人功,授一等台吉。五十一年,授札萨克。雍正元年(
部分彝族的自称。或作六米。原为村寨所处地名,渐变为支系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景东、景谷、普洱、墨江、云县、凤庆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元朝官府属吏名。回回语文书官。元时迁入中国的回回人日增,故元政府各部多设此属吏。中书省吏部设2员、户部6员、礼部2员、兵部1员、工部4员等。
见“马发发漏”(182页)。
①书名。一作《渤海记》,已佚。唐张建章(字会主,汉族,806—866)著。凡3卷。成书于大和九年(835)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记有此书。元末书尚存。书中所记,皆为作者大和七年至九年
见“霍集占”(2548页)。
见“怯台”(1500页)。
蒙古旧部名。又作磨可里、灭乞里、麦克零、野乜克力等。一说为畏兀儿近族,或认为是突厥后裔。历唐、宋、元诸代,均居于天山一带。明中期,其首领之一癿加思兰率部众三、四百人驻牧于吐鲁番地面。天顺(1457—1
辽初学者。名又记作卢不姑、鲁不姑。字信宁。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从侄。受命参与创制契丹文字,为契丹大字的主要创制者。神册五年(920),字制成,颁行全国,是为契丹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改变契丹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