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貉(mo),是“貊”的单称(一说其与“”是两个族称,西周至春秋初才混为一体;或说称“”者非同属一族,乃是一种泛称,“貊”才是专指居东北者)。有人推测,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故有人认为它是“九夷”中的一支。周初开始迁徙,一支移住今东北地区,一支北徙。北徙者一部分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一部分迁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之地,成了周朝的北方居民。因此有人说其来源于“发”(一作“北发”),或说即“山戎”或“白民”。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又被迫迁往东北,与周初迁来者错居杂处。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李成庆

    夏州党项羌首领。本姓拓跋氏,唐末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子。思恭卒,曾暂由思恭弟李思谏任节度使,旋让职成庆,卒,思谏复任节度使。

  • 至尊大黑神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古林朵皿,华言至尊大黑神迥遮施食也。”藏语sku rim mlos,译为至尊大黑神,为密宗护法神,举行法事时施放食

  • 都兴阿

    ?—1875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郭贝尔氏。字直夫。博多欢次子。道光九年(1829),由荫生授三等侍卫。十七年(1837),晋二等侍卫。咸丰三年(1853),从僧格林沁赴天津,堵击太平天国北伐军,击

  • 祁伯豸

    清代土族东祁第十二世土司。青海民和(一说西宁州)人。西宁卫指挥同知※祁国屏子。康熙九年(1670),袭父职。“三藩之乱”时,平凉提督王辅臣应之,陷巩昌、临洮、兰州。他统诸土司士兵随西宁镇总兵王进宝东征

  • 银山道行军总管

    官名。唐伐焉耆之行军建置。又作西州道行军总管。焉耆王龙突骑支臣于西突厥而叛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行军总管,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导,率步骑3千进讨,俘突骑支而返,留栗婆准统摄国事

  • 阿莫尼惹

    彝语音译。汉译《妈妈的女儿》。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原系口头传诵,解放前不久才形成比较系统的彝文长诗。通过一个少女成长经历,在被迫出嫁前夕,以满腔忿怒控诉奴隶制度中妇女地位低下和买卖婚姻的罪恶。描写细腻,

  • 江孜商埠

    西藏江孜地方开设通商市场。光绪三十年(1904),据英侵略军胁迫西藏地方政府订立之非法《拉萨条约》开设,暂不收税,英商民于此享有与亚东同样之特权,派商务委员,设立机构。三十二年(1906),英派卧克纳

  • 坐地抛砖

    壮族旧时葬俗。流行于广西右江流域。该地壮族凡正常死亡的老人下葬后,须由死者亲属坐在墓旁举行掷砖仪式,把一块砖头抛向远方,然后以砖头的落点至坟墓的中心点作为半径,绕坟画一个圆圈,再在圆圈的周围打上记号,

  • 第雅齐

    见“比丘”(188页)。

  • 西征纪略

    书名。清殷化行撰。一卷。载述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作者扈从康熙帝征伐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大事记。记事始于康熙三十四年冬,迄于三十六年八月十一日。书中对清军进军路线,战略部署,以及昭莫多战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