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诺苏

诺苏

部分彝族的自称。 “诺”意为“黑”,“”意为“人”,亦含有“黑色”、“主体”、“强大”的意思。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各县及泸定、九龙、石棉、汉源等县。汉族和其他民族称其为黑彝。详见“彝族”(2594页)。

猜你喜欢

  • 纳兰性德

    1654—1685清初著名词家。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字容若,原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胤礽),改为性德。自号楞伽山人。自幼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有汉学素养。康熙十年(1671),中顺天乡

  • 回拔

    见“回跋部”(782页) ②见“辉发部”(2200页)。

  • 韦洪彬起义

    民国时期水族反压迫斗争。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官府横征暴敛,抓兵拉夫派役,民不堪命,加之是年遭灾严重,生活无着,民众请求开仓借粮充饥,被拒,反遭诬陷。贵州三都水族农民遂在韦洪彬(1908年生于三

  • 巴勒滚

    西域古地名。见清《西域图志》。位于图斯库勒(今伊塞克湖)南岸,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巴尔斯阔伊。“巴勒滚”,维吾尔语,指山间红柳,当地多此树,故名。《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作巴尔浑。现代译名有巴儿塞章、

  • 黑泥

    见“惰塔”(2273页)。

  • 阿夹巴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农民对自给自足阶层的称谓。占有一定数量的水田和旱地,有较为齐备的生产工具和牛,但不雇长、短工,也不放高利贷,自食其力,一般不愁食穿,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中农阶

  • 撒拉口弦

    撒拉族民间弹拨乐器。流行于青海循化、化隆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据《清实录》载,其制作在清代“以铁为之”。今系以铜或银打制而成,呈马蹄形状,直径约1寸左右,重不到5克,中间放置一根又

  • 哈萨克语

    我国哈萨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使用人口约111万(1990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及原苏联的其它地区约有790万人(1989年)使

  • 达摩娘娘天子

    侗族妇女供奉的神祗。又名“杂妈”。传说是侗族最早的祖先孟获的妻子。因教会侗族妇女纺纱织布,人们习惯将纱线、布疋和银制首饰、器皿埋在供奉她的庙中。每村都有庙,庙后有神坛。每月旧历二、十二、廿二是妇女们集

  • 夙繇

    见“仇由”(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