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法规

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法规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控制下制定颁行之哈萨克法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头克汗死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统治,独据一方,各自为政。清朝统一西北地区后,阿布赉汗等向清廷称臣纳贡。此后,沙俄进一步向亚洲扩张,吞并哈萨克大部分地区。为加强对西伯利亚土著诸部落统治,俄国政府于19世纪20年代搜集各部落习惯法,准备编制西西伯利亚土著部落的习惯法典。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基秉承沙皇旨意,搜集哈萨克的法习惯、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道光二年(1822),召集熟悉哈萨克汗国法典和习惯法之巴依哈任拜等参加会议,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法规》(或译为习惯、条例,当时吉尔吉斯人包含两部分:一是卡拉·吉尔吉斯,指柯尔克孜;一是吉尔吉斯·哈萨克,专指哈萨克),并于四年(1824)付诸实施。《法规》共有9章208条。9章的内容包括:1.关于宗教崇拜;2.关于法院和法官;3.关于证据;4.关于杀人、伤残、战斗和侮辱;5.关于窝藏和放纵罪犯;6.关于鸡奸、强奸和淫荡;7.关于勒索;8.关于窃盗;9.关于诉讼。沙俄根据《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西伯利亚所属的鄂木斯克州管辖。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到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沙俄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哈萨克汗国至此彻底解体。《法规》虽是在沙俄统辖下制定颁行,但其主要是哈萨克习惯法的汇集,故又称为《吉尔吉斯人的习惯》。其中包含很多哈萨克族的习惯法和汗国法典的内容,是研究哈萨克法的重要文献资料。

猜你喜欢

  • 岭西部

    即“岭西室韦”(1395页)。

  • 耶律的碌

    辽代将领。名又记作的禄、敌鲁。字耶宁。契丹族。为辽太祖阿保机伯父※耶律释鲁之后。史载其熟知兵马。以为国尽力,被圣宗称作“千里驹”。初入仕,为右皮室详稳。统和二十八年(1010)八月,从驾讨高丽,渡鸭绿

  • 明通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素隆年号。1023—1026,凡4年。

  • 那斯昂库

    兽皮帐篷。赫哲语音译。又称“按塔安口”。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是赫哲族旧时冬季外出捕鱼、狩猎用兽皮围成的一种临时住所。解放后被布帐篷取代。

  • 万佛峡

    见“榆林窟”(2312页)。

  • 邕州都督府

    唐羁縻府名。岭南西道最高羁縻衙署。贞元年间(785—805)置,治所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初辖个羁縻26,个羁縻州。为峒僚人(今壮族先民,在越南称岱族或侬族)聚居区,属侬峒、黄峒者多。以其首领为都督、

  • 国制

    契丹王朝对治理契丹民事制度的称呼,与“汉制”相对而言。契丹建国后,对契丹人和汉人(包括渤海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辽史·百官志》称:“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

  • 贡市

    ①中国各族之间通贡、互市的简称。②各族贡使在京与民间的互市。据文献记载,中国自商朝起,就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官员管理和接待四方民族的朝贡者,设馆居之。至隋、唐、宋称“四方馆”,元、明、清称“会同馆”,专事

  • 嘎善发尔噶

    锡伯语音译。意为“村落”,引申为农村公社。古代锡伯人社会基层组织。每一“嘎善”都由不同的“哈拉”和“莫昆”构成。“哈拉”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莫昆”是“哈拉”在传至5、6代以后分衍出的氏族。而氏族则是若

  • 硕德

    ?—1294?元朝将领。又译世德、拾得。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后裔,※乃燕之子。智敏有干才。中统(1260—1264)初年任宿卫,典朝仪。继任同知通政院事。以吾者、吉烈灭2部扰边,受命前往招谕,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