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行国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在中国历史上,除乌孙、月氏外,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是行国。行国最重要特点就是居穹庐(毡帐),衣皮裘、食肉饮酪,依季节变化,逐水草迁徙。各部贵族及其部众,虽各有份地,但因生产方式粗放,不储草,无棚圈,故牧地俱无法长期固定。每当政治局势安定时,牧地变换通常都不大;可一旦出现动荡,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便立刻弃故土而觅新居,经济基础极脆弱。如大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匈奴压迫,即徙居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又如北匈奴郅支单于,原居漠北,因惧汉朝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袭击,便率众徙往康居(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其部落联盟、或部族共同体的稳定性也较差。每当其中一部落强盛时,周邻各部便迅速与之结盟,组成部落集合体。但当其势力转弱时,同盟便立刻解体。因其经常转徙,自幼生长于鞍马间,其人皆精骑射,习战斗,善驰骋。尤长于打运动战,游击战,有来如风雨,去如飚浮之誉,以其兵为铁骑。因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行国”,多出现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与中原各族,虽不时争战,但政治、经济联系也极密切,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联系。

猜你喜欢

  • 敌剌

    契丹语。 ①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天祚皇帝※永昌宫。 ②部族名。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西走,会见18部王众,其中就有敌剌部。③见“敌烈部”(1

  • 马湖

    湖名。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小凉山地区。若干古部落以此为名,如“马湖蛮”、“马湖路三十七部蛮”。历代王朝亦多用此名设治,如蜀汉置马湖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马湖路,明洪武四

  • 阿散

    1255—1304元朝官员。又作哈珊。畏兀儿人。隆兴府达鲁花赤※八丹第四子。通畏兀儿文,善骑射。初事太子真金于东宫。任怯里马赤(通事、译员)。至元二十年(1283),以奉训大夫授詹事院判官。二十四年(

  • 鄂赖

    清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原系喀喇沁部人。袭任理藩院郎中兼步军副尉。康熙五十七年(1718),随定西将军噶尔弼征四川口外理塘、巴塘。五十八年,奉命招降察木多等处索克三丹公、朱公、吉东,龚布等处之拉礼、墨

  • 舒尔哈卫

    见“树哈卫”(1577页)。

  • 钟凌秀

    ?—1632明末畲族人民起义首领。畲族,广东大埔人。崇祯三年(1630)与陈万等由闽南起事,以大埔等地为根据地,联合潮州畲、汉人民数千人,攻入广东程乡(今梅县),袭击三河镇。其势汹涌,闽、粤、赣三省皆

  • 六部

    西夏官署名。朝廷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西夏《天盛律令》和《官阶封号表》皆不载。

  • 达瓦嘉措

    1476—1556明代青海西宁东科尔寺创始人。藏族。出生于巴尔康地区(西康)的东科杂尔额地方。幼年拜森巴·扎喜坚赞等为经师,后赴西藏入色拉寺杰扎仓、麦扎仓学习。学成返乡,于原本教寺院本康刚哇旧址,修建

  • 木懿

    1608—1692明末清初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昆仑,号台美。纳西族名阿寺阿春。土知府※木增(阿宅阿寺)长子。明天启四年(1624)袭父职。崇祯十年(1637),备马匹方物差人赴京进贡请典。时蒗蕖阿

  • 乌延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居住于蝉春水(一说在今张广才岭附近)流域,部人以部名为姓氏。世祖劾里钵时(1074—1092年在位),该部富者郭��,畏温都部人乌春之强,曾请劾里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