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传说中的一种毒虫。最早见于《左传》:“皿虫为蛊”。《隋书·地理志》:“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命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据说,人死则将其产移入蛊主家,蛊主三年不杀人。因蛊家累世子孙相传不绝,亦有随女子嫁者,南人多畜蛊,相传已久。近代,苗、瑶、布依等民族中,尚有此遗风。多责妇女畜蛊、放蛊。传说可直接施毒于人致疾,不须通过饮食施毒。其甚者,可随风传播,嘘之气,视其目,触其衣,皆可染毒致死。蛊女不得嫁,也无人敢娶。蛊家受世人鄙视。蛊,实属不见之毒虫,无形体。其毒无统一称号、属性、类别。实系乌有,今已不存。其起源与巫术或某种鬼神信仰有关。

猜你喜欢

  • 旗民分治

    见“旗民”(2460页)。

  • 赤勒

    见“敕勒”(1983页)。

  • 即“乌稽侯尸逐鞮单于”(355页)。

  • 察罕诺们汗旗

    清代游牧喇嘛旗之一。俗称白佛旗。雍正三年(1725)置。辖4佐领。附青海诸蒙古牧,不参与会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初驻牧黄河东岸,乾隆末年私越河北。道光三年(1823),被勒回河南。牧地东至龙羊峡河口

  • 建昌宣慰司

    见“河东长官司”(1509页)。

  • 斡里札河之役

    即“浯勒札河之役”(1933页)。

  • 莽式舞

    满族舞蹈名。又称莽(蟒)势舞。是新年或祝寿等喜庆宴会上的传统歌舞,广泛流行于清宫和民间。分为男莽式与女莽式。舞式为两人相对而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是为“莽式”。凡有喜庆之时,主人男女更

  • 勐遮土千总

    明清云南车里宣慰使司所辖傣族土职。明宣德间(1426—1435),勐琏酋叭陇法之弟钪郎法因援勐涽有功,得食邑勐遮。传至刀细闷纳,于雍正间(1723—1735)随征普洱、思茅有功,授土守备职。卒,子召楠

  • 土默特高等学堂

    清内蒙古学校名。雍正二年(1724)土默特旗当局在归化城文庙西设立土默特旗官校,选收蒙古贵族子弟学习蒙、满、汉文,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学校之一。初仅有学生9名。不久改名为“启运书院”,学生增加到90人。

  • 盖斯水

    即“掩㴲水”(2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