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艾提卡尔寺

艾提卡尔寺

喀什清真寺名。一称艾提尕尔寺。明正统七年(1442)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后裔建。嘉靖十六年(1537)前后,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扩建,成为能做主麻聚礼大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阿古柏调动大批维吾尔族工匠,再次进行扩修,使之更加富丽堂皇。寺座西向东,长140米,宽120米,总面积16800平方米。前面门楼为阿拉伯式建筑,两侧是两座18米高的唤礼楼,楼顶竖着一弯新月。门楼高12米、门洞4.7米,上雕有阿拉伯经文,四周衬托着具有维吾尔族艺术风格的图案。继进为拱北,左右各有一门。拱北顶有一塔,与唤礼楼组成三角形高塔尖。再进为可容4200人(一说3000人)作礼拜的大殿。寺东南为经堂学校,可供400人学习和住宿用。北面和东北角配有百人用闷气澡堂和400人用的取暖室。院内置有4座水池,周围和人行道广植林木花草,气势雄伟,环境幽美,建筑艺术高超。是喀什维吾尔族人民欢渡肉孜节、古尔邦节的重要场所。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

  • 鼻骨德部

    辽代生女真诸部之一。又译鼻古德、鼻国德、故德、鼻骨、古和故。所在众说不一,约在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处的黑龙江以北地区。辽太宗天显三年(928),向辽纳贡。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

  • 察哈泰

    ?—1676清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萨克达氏。世居宁古塔。太宗(1627—1643)时期,屡从征攻明有功。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关败农民军李自成部,旋讨叛镇金声桓,擢太仆寺理事官,并授三等阿达哈

  • 红彝

    见“聂苏泼”(1836页)。

  • 安多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唐古拉山南麓。为藏北“羌日六部”之一,归黑河宗管辖。1959年分黑河宗为黑河、安多二县,该部落大部分划归安多县,小部分归黑河县,该部领主历为噶厦政府。部落头人向由嘎加骨系(氏族)人担任,

  • 贻谷

    ?—1926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乌雅氏。字蔼人(仁)。光绪元年(1875)举人,十八年(1892)进士,累官内阁学士。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扈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到西安,任兵部

  • 施乞叉难陀

    见“实叉难陀”(1535页)。

  • 元书

    书名。清曾廉撰。102卷。计本纪15卷,志10卷,列传77卷。作者志在补遗重修《元史》,但多袭魏源《元史新编》之例,史料搜集考订亦不出前人范围,仅参引《元朝秘史》、《续通鉴》、《辽史》、《金史》及元人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关于中俄西段边界走向的不平等条约。1864年10月7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初七),清朝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定边左副将军明谊和俄国钦差大臣、驻伊犁总领事扎哈罗夫(一译杂哈劳)等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