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藏语音译,又称迦当派。意为“教试派”。有新旧之分,旧者在宗喀巴创格鲁派之前,新者始于格鲁派开派之际。该派晚于宁玛派,始于西藏后宏期佛教兴起之际。首创者为印僧阿底峡,继由其弟子仲敦巴定
门巴语音译,亦作敦龙坎、敦龙庆,意为“送鬼”。旧时门巴族本教巫师之一。民主改革前流行于墨脱门巴族地区。由男性担任。承师传。无专门法衣法具。主事送鬼治病。作法时,在村外草坝上或河溪旁供酒肉、粮食及病人衣
畲族自称之一。又称“三哈”、“山达”、“山客”。畲族“哈”、“达”为“客”之意。今闽东、浙南畲族地区普遍使用,流传口头,于史无载。他们自认是从外地迁来此地,或从山上迁居平原的客人,故称。一说“三哈”即
?—1756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达什达瓦妻。达什达瓦死后,代辖众。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率部众迎降。秋,阿睦尔撒纳举兵反清,因不堪凌虐,率众6千余人迁驻巴里坤,获车臣默尔根哈屯号,意
见“拓跋焘”(1358页)。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昝咂簇。属西宁卫,主要居住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明初,其族曾受制于巴沙族,后逐渐摆脱羁绊。支属甚多,有大昝匝、小昝咂、上中下昝咂、六古咂、巴咂等约30余小部落。其中大昝匝族户1
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民间传统习俗。春节(盍什)期间,人们携带年食、行李从各自村寨聚集到有温泉的地方,搭起帐篷,住上3至7天,每天在温泉中洗浴,有的一日洗浴五六次之多。认为只有如此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
1799—1843清朝大臣。字安敦,号爱山。蒙古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嘉庆进士。历任知府、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升山东巡抚。二十年,英军侵犯天津海口时,力主妥协投降,支
?—前33西汉时乌孙昆莫(王)。※元贵靡长子。宣帝甘露三年(前51),父死继位为大昆弥,势力孤弱。冯嫽以其为汉外孙裔,上书请往镇抚。西域都护韩宣因其懦弱,请黜免,立其叔父左大将大乐。诏不允。及段会宗任
壮语音译。亦译“哑摆节”。壮族节日。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者宁、索乌一带。在每年夏历四月兔日举行。届时,集体集资买1头牛、2口猪、2只鸡和48尾鱼作祭品,前往娅拜山举行祭祀。男女老少均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