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文

突厥文

公元7—10世纪古代突厥、回鹘、黠戛斯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过的卢尼文外观十分相似,而且用该种文字书写的碑文主要是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所以又被称为“古代突厥卢尼文”或“鄂尔浑一叶尼塞文”。虽然在古代汉文史料中早就有过6世纪前后突厥人使用文字的记载,并且从17世纪开始一些国家的学者就陆续发现了刻有这种文字的碑铭,但直到19世纪末它仍是一种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后来这种文字的解读是和丹麦学者汤姆森、俄国学者拉德洛夫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突厥文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使用的字母数目和字体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有38—40个字母。不少字母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变异形式,有的多达五、六个。在来源上,突厥文大部分字母来自阿拉米字母,有些则来自突厥人表示氏族或部族标志的符号,还有少数是来自表意符号。在这些字母中,有4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其余的表示辅音。有8个辅音各用两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分别用于前元音性词和后元音性词中。突厥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元音字母在许多情况下被省略,词与词之间一般用两点分开。行款通常是从右向左横写,但也有从左向右横写和所谓“牛耕式”的。突厥文文献主要是一些碑铭和写本,它们在蒙古、西伯利亚、新疆、甘肃及中亚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碑铭主要有1889年在鄂尔浑河流域和硕紫达木盆地发现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1891年在翁金河畔发现的《翁金碑》、1896年在塔拉斯河流域发现的《塔拉斯碑》、1897年在乌兰巴托附近发现的《暾欲谷碑》等。除属于突厥汗国时期的几个主要碑铭外,还有在叶尼塞河和中亚七河流域发现的属于古代黠戛斯人和西突厥汗国的碑文近90个。写本主要是在甘肃敦煌千佛洞、新疆米兰和吐鲁番等地发现和出土的。这些碑铭与写本对研究古代突厥、回纥、黠戛斯、骨利干人的历史、文化、语言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事突厥文研究以前苏联学者为多,主要有巴特曼诺夫、克里亚什托尔内、马洛夫、梅里奥兰斯基、纳西洛夫、拉德洛夫、纳捷里阿耶夫等。其它国家主要有德国的帮格、冯加班、瑞典的雅林、土耳其的塔拉提·特根、丹麦的汤姆森、中国的岑仲勉、耿世民等。

猜你喜欢

  • 噶勒察

    见“噶尔察”(2499页)。

  • 伊利目单于

    ?—前49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本侍从※呼韩邪单于,后逃至匈奴右地,收得两兄残余兵马数千人,于宣帝黄龙元年(前49)自立为伊利目单于。不久即为郅支单于攻杀,部众5万余人为郅支所并。

  • 渤海记

    即“渤海国记”①(2279页)。

  • 毼

    参见“桶子甲”(1980页)。

  • 布路沙布逻

    见“配夏哇”(1813页)。

  • 李璧

    明代地方官员。字白夫。广西武缘县止戈乡人。壮族。自幼勤奋好学,知书识礼。弘治八年(1495),应乡试中举。先后赴浙江兰溪县和仁和县任“教谕”,潜心施教,诲人不倦,生员深感其德。正德十年(1515),升

  • 彭源

    明代湖广永顺土官。土家族。永顺(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慰使※彭添保子。永乐元年(1403)袭职。十六年(1418),遣子彭仲率土官部长667人赴京贡马。

  • 内齐托音一世传

    书名。木刻本,蒙古文,经装共92叶。据内齐一世弟子的备忘录、笔记及访问当时王公,僧侣所得资料撰写,成书于清乾隆四年(1739)。额尔德尼毕力衮达赖。记叙内齐托音一世生平事略、主要的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

  • 抹骨古等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抹骨古等为辽穆宗※延昌宫下之一瓦里。

  • 译格巴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主管文笔、缮写、公文、信函、文书诸事。在唐代相当于“书记”官一职。近似清代的文书或秘书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