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藏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同德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支持下,由一世藏班智达及其弟朵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设有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贝丹意希赴京途经青海,接受该寺为扎什伦布寺之子寺,并应邀作为该寺名誉寺主。自是声誉渐著,僧人增至千人。次第扩建大小经堂、护法殿等佛殿和活佛府邸,增设密宗经院、时轮扎仓与医学扎仓。藏班智达系统共传5世。此外有属寺3座,即今河南县之拉卡寺、同仁县之瓜什则寺和四川省之达龙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同德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支持下,由一世藏班智达及其弟朵科尔四世罗桑丹增嘉措共建。设有显宗学院,采用色拉寺吉宗教程,属色拉寺系统。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贝丹意希赴京途经青海,接受该寺为扎什伦布寺之子寺,并应邀作为该寺名誉寺主。自是声誉渐著,僧人增至千人。次第扩建大小经堂、护法殿等佛殿和活佛府邸,增设密宗经院、时轮扎仓与医学扎仓。藏班智达系统共传5世。此外有属寺3座,即今河南县之拉卡寺、同仁县之瓜什则寺和四川省之达龙寺。
佤语音译。云南佤族地区传说中的人类发祥地。西盟地区佤族把“司岗”解释为石洞,“里”即出来,意为人类是从石洞中出来的。此洞在西盟县以西约25公里的巴格岱(今在缅甸)附近的山上,据说不仅人从此出,而且佤族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一译作创祐。如史载宋元祐元年(1086)六月,西夏派遣使臣春约勒阿拉雅赛赴宋朝进贡。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1754—1835清朝大臣、学者。蒙古正蓝旗人。玛拉特氏。字湘甫。翻译生员出身。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军机章京。后擢内阁学士、副都统。五十年(1785),以办事大臣赴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管
契丹部族名。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部。与※“乙室已”合称为※“二审密”。世与耶律氏通婚,契丹开国后为国舅族。有人以为,审密原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氏族,与大贺氏八部联姻。唐赐姓孙(“审密”与“
?—429后仇池国君主。字黄眉。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盛长子。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被武帝刘裕封为武都王世子,加号前将军。元嘉二年(425),父卒。继位。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
见“和宁路总管府”(1450页)。
元朝将领,唐兀氏。著名弓匠小丑之孙。曾从万户也速䚟儿、玉哇赤等累战有功,授前卫亲军百户。积官昭信校尉、芍陂屯田千户所达鲁花赤,后以病退。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武则天垂拱(685—688)初年置,为唐建契丹十七州之一。据《旧唐书·契丹传》所载,契丹部落首领※孙万荣附唐时曾任归诚州刺史,授右玉钤卫将军,封永乐县公。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是称见该书“显祖纪”和“勿吉传”,而他载稍异,该书“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皆记为“羽陵”,《文献通考》作“羽林”。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
古津名。为积石山安集乡尕鲁坪黄河渡口。古有桥。《水经注》称“于此作飞桥,桥高五十丈。”后毁,唐重建,又毁于北宋,后一直无桥,以皮筏渡河。旧时,黄河是积石山唯一的水运交通路线,人们将当地和青海的羊毛、皮